薪火相传 向战奋飞
■王 晛 张 浩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空军航空兵某旅,正赶上该旅牵头组织一场实战化体系对抗演练。记者在塔台看到,伴随着绿色的信号弹高高升起,数架新型战机冲破热浪加力升空,瞬间消失在远方云端。
九天之上,电磁密布,攻守互易。这一刻,实战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名词在这支航空兵部队的训练实践中得以具象。
回溯历史,该旅前身是一支在抗战烽火中发展起来的武装。当年,革命先辈们活跃在晋察冀根据地,参加大小战斗百余次,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今日,他们早已由陆战精兵脱胎换骨为装备国产新型战机的“蓝天劲旅”,振翅奋飞,续写胜利荣光。
“荣誉室就是我们的精神殿堂”
在该旅营区正中位置,坐落着一座两层楼的荣誉室,里面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实物。记者来到这里,与年轻飞行员吴震不期而遇。
“明天我就要驾机飞赴西北执行实弹打靶任务,今天特意过来重温一下历史。荣誉室就是我们的精神殿堂!”吴震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执行大项任务,深感责任重大。
吴震已记不清多少次走进荣誉室。每当飞行训练中遇到困难挑战时,他都会到这里回顾战史,接受洗礼。每一次,英雄前辈的故事总能给予他奋进的力量。
这是一支英雄辈出的部队,也是一方崇尚英雄的沃土。
该旅前身部队,是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的一支重要武装。其间,部队番号几经调整,官兵先后参加了黄庄、石门、崇礼、滦水、徐水等战斗,成为刺向敌人咽喉的尖刀力量。
敌后抗日战场捷报频传,与此同时,一群先行者正在“另一个战场”,做着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
1938年,在敌我斗争极其复杂的背景下,党中央派出43名同志赴新疆航空队学习飞行和飞机维护技术,这支特殊的队伍,成为人民空军的“人才种子”。
历史的车轮让不同战线的英雄前辈们得以交汇。1950年,该旅前身部队在补充部分飞行员和航空技术人员后,整建制转隶空军,陆战猛虎从此插上钢铁翅膀,成为战巡九天的航空兵部队。
就在彼时,鸭绿江畔燃起战火。为配合地面作战,打击敌空军嚣张气焰,该旅组建不满一年,便直接开赴抗美援朝战场。凭借“空中拼刺刀”的血性胆气,他们与不可一世的敌军展开了殊死的空中对决,击落击伤敌机59架,涌现出王海、孙生禄、焦景文等战斗英雄和“王海大队”英雄群体。
“作为我们旅的一员,更要自觉学习英雄、努力成为英雄!”荣誉室门口那本厚厚的留言簿上,一名基层官兵的留言让记者眼眶一热。
历史硝烟虽已远去,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沿着先辈的足迹,一代代飞行员穿云破雾、御风而行。
“祖国把最好的战机交给我们,我们必须不负重托”
夜深人静,空勤楼学习室依然灯火通明,飞行员王磊正对着电脑逐帧分析飞参数据,研究某型导弹攻击性能。
旅领导告诉记者,王磊是单位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始终保持着求知若渴、孜孜不倦的学习劲头。
“驾驶的战机越先进,我的本领恐慌就越强烈。”王磊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几年前,他奉命参加国际军事比赛,主要比武课目是使用某型弹药对地面靶标进行攻击摧毁。为了提高命中率,他收集了该型弹药的海量数据,反复研究对比找寻规律,最终在比赛中精准命中地面靶标,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王磊说,随着装备越来越先进,训练越来越实战化,他逐渐发现过去单纯靠勤奋提高战斗力的惯性思维行不通了。“实战化训练之初,我们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怎样飞出新型战机的新战力。”
“当年,我们就是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如今,祖国把最好的战机交给我们,我们必须不负重托!”很快,该旅组织官兵围绕“转理念、研战法、融体系、练极限”,开始了一场能力重塑的转型探索。
在旅作训科,记者看到一张正在拟定的飞行计划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飞行时间,却融入了3个不同类型的实战课目。
“现在飞一个架次,训练效果相当于过去两三个架次。”旅作训科科长告诉记者,这种融合式训练模式,让飞行员从升空开始就必须全程面对未知挑战,实战能力不断提升。
一次演习中,飞行员李朋勇于挑战极限、连续顽强作战,创造当时空军单架次空中加油次数最多和留空时间最长两项纪录,收获险难课目“首创奖”。
翻看一份空战评分表,记者发现一些飞行员击落的目标虽多,但总体评分不高。作训科科长告诉记者:“击落目标并不代表胜利,实现体系作战最大效能才能制胜未来战场。”他坦言,过去飞行员习惯从个体角度思考空战,如今他们更注重自己在体系作战中的贡献率。
深刻的认识,既来自强军实践,也来自对光荣战史的深入研究。一次辨析讨论,一名飞行员谈到,在平型关大捷中,各部队并非追求局部战功,而是以整体作战目标为核心密切协同配合,最终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如今,装备的更新升级让飞行员实现从态势感知向指挥控制和任务规划职能拓展,“孤胆英雄”的时代渐渐远去。该旅专门引进空战模拟系统,让飞行员担任指挥员,锤炼作战指挥、兵力协同、任务编组等能力。
在一次比武对抗中,飞行员陈鑫浩充分发挥作战体系信息支撑优势,高效协同分配打击目标,以“零战损”的代价取得“击落”多架战机的战果,体系联合迸发强大制胜能力。
陈鑫浩告诉记者,对抗结束那天,他特意走进荣誉室,向旅队的英模前辈们报告。
“国家利益面前,半步都不能退”
“祖国、荣誉、责任”——这是该旅的旅训。排在首位的便是“祖国”二字。
从组建那天起,该旅官兵始终在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战,浓浓的爱国情怀早已融入一代代官兵的血脉之中。
记者在该旅荣誉室参观时,看到最显眼的地方悬挂着一幅特殊的中国地图,地图上分布着20多个红点。讲解员告诉记者,每一个点都代表着一个他们曾经驻防过的机场。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国内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为了守卫领空安全,他们转战大江南北,足迹遍布神州大地。官兵们听令而行,打起背包就出发,党叫去哪就去哪。
伴随着人民空军的发展壮大,他们飞了过去没有飞过的航线,到了过去没有到过的空域,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延伸拓展。
2013年11月23日,我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划设当天,该旅飞行员即驾驶战机飞赴管控空域执行警巡任务,他们也成为空军首个在东海防空识别区执行战备警巡任务的歼击机部队。
2016年,他们驾机与轰-6K编队飞越宫古海峡,成功突破所谓的“第一岛链”。面对外军飞机袭扰,他们依法果断处置,圆满完成任务。
2017年,他们掩护轰-6K编队前出日本海,实现了空军歼击机首次飞越对马海峡。返航途中,他们坚决驱离挑衅的外军飞机,展现了过硬的专业素养。
在历史的洪流中,人们总能看到相似的背影:1936年11月,日军集结千余人,进攻该旅现驻地,新四军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以灵活机动的战术,集中兵力围歼,最终击溃敌人,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对于这段历史,飞行员李德兵感触颇深。“革命先辈前赴后继,吾辈更当自强。”作为两届“金头盔”得主,参与执行过多项海上维权任务的李德兵目光坚定,“国家利益面前,半步都不能退!”
有一次,李德兵带领编队在某海域开展警巡任务,外军飞机不顾我方多次警告,抵近我国领空。
他驾驶战机直接迎向外机,10公里、5公里、1公里……面对我方依法管控、专业果敢的操作,外机只得做出紧急规避动作,远离我领空。
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总是拼尽全力。有一次,他们完成任务正在组织返场归建,看到本场战机接续升空,敏锐察觉到当面海空一定有情况。无需动员,飞行员们刚一落地,就拎着头盔由训转战,投入新的战斗准备。
一名年轻飞行员告诉记者,他见过最美的风景,就是夜航时机翼下方的万家灯火,那一刻,他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坚决守护好这份祥和安宁。
薪火相传,奋斗强军。旭日破晓,又一批战机加力起飞,直破苍穹。这支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蓝天劲旅”,正在书写新的胜战航迹。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融媒体报道★
视频剪辑:王鸿飞
刊头设计:方 汉、杨 磊
融合制图:肖静玲
本文刊于8月21日解放军报06、07版
编辑:武炎洲
主编:张艺藐
编审:李鹏
作者: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