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海岸线,晋北雁门关——
直线距离2000多公里的两个地理坐标,虽相隔大半个中国,却始终被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紧紧相连。
今年夏天,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装步七连5名官兵跨越山海、一路辗转,来到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寻根”。
一路向北,雄浑的北国风光如画卷徐徐展开。官兵们的目光扫过车窗外每一寸土地,心中回望着连队一路征战奔赴胜利的足迹。
如今,“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已在变革转型中换羽新生。昔日抗击日寇抛洒热血的身影,与今朝驾驶两栖装甲步战车驰骋沙场的“迷彩绿”始终并肩而立,守护着同一片土地,名为祖国。
七连官兵进行战术训练
“那嘹亮的冲锋号,永远响彻在我们心间”
山西代县,雁门关伏击战遗址。
望着那座被炸毁于88年前的大桥墩,七连政治指导员黄勋的眼前“弥漫起了浓浓硝烟”。1937年10月,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在雁门关以南黑石头沟地区连续两次伏击作战,歼灭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数十辆,一度切断日军由大同至忻口的交通补给线,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忻口防御作战。
和他在连队查阅史料不同,真正站在这方土地上时,黄勋“看”到了枪弹如雨、前仆后继,“听”到了来自历史深处那嘹亮的冲锋号——
特务连连长李子贵第一个跃出土坎,率领连队像猛虎一般扑下山去,其他连队相继发起冲击。
这一战,716团特务连赢得了“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的荣誉称号。
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到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再到“雄赳赳、气昂昂”的抗美援朝战争……历经百余次战场拼杀淬炼,七连铸就了“赤胆忠诚、敢打头阵,坚贞不屈、敢于拼搏,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
在和平年代,抢险救灾、演训一线,七连官兵始终听令景从、勇担重任,续写“三敢”精神荣光。
七连官兵驾驶两栖装甲车进行海上训练
2023年金秋,一场多军兵种联合演习如火如荼进行。“发扬‘三敢’精神,坚决完成任务!”出发前,七连官兵面向连旗立下誓言。
战旗猎猎,誓言铮铮。千里机动至目标地域,七连官兵主动请缨“打头阵”,驾驶战车劈波斩浪、抢滩登陆、岸滩破障,像一把尖刀直插“敌”阵地……
“登陆后为了不被‘敌’发现,我们全连匍匐前进,过沟壑、翻崖壁,所有人都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夺取胜利。”参加演习的下士罗富强说。
此役,七连进攻势如破竹,只用了原计划时间的一半就“端掉”了“敌”指挥所。
88年过去了,战场不同了,作战样式也不同了,可七连官兵身上那“三敢”精神没有变。
“睡觉的时候,我们七连的兵始终是背囊放床头,上铺鞋尖朝里,下铺鞋尖朝外。”黄勋说,时刻准备打仗的传统几十年来没有变过,“那嘹亮的冲锋号,永远响彻在我们心间。”
指导员黄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从胜利走向胜利,需要我们一代代军人的勇敢接力”
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烈士陵园。
英雄的名字齐齐整整地镌刻在英烈墙上,组成了一支无声的勇士方队,如同他们生前那般军容整肃。
“当年,七连官兵不畏牺牲,攻占某高地后连续打退敌人7次反扑,毙伤敌人88人,荣立集体一等功,被上级授予‘尖刀七连’荣誉称号。”来自云南的下士周涛说。
今年春天,七连组织了一次纪念仪式。周涛擎起连旗走在队伍前列,身后是众多从全国各地自发赶来的、参加过边境作战的连队老兵。
周涛记得,见证了无数次向死而生的连旗,在风中猎猎高扬。
2015年9月3日,“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广场,光荣接受检阅。
那面被高举着走过天安门、代表着连队荣誉的“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旗帜,如今平整地陈列在连史馆的玻璃展柜中。此外,一同展出的还有当年代表连队参加阅兵的战士获得的荣誉奖章、穿戴过的装具。
“这些东西无不凝聚着‘三敢’精神,更为七连官兵献身新时代强军事业注入了源源动力。”黄勋说。
当年参加胜利日大阅兵的一位战士,名叫张浩荡。最让他难忘的,是走过天安门时,阳光照射在连旗上的那抹红。
一路从七连成长起来的张浩荡,后来被调入了“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所在旅另一支红军连队任连长。他聚焦实战狠抓训练,任连长第二年就带领全连官兵在一次重大演习中荣立集体三等功。
“从胜利走向胜利,需要我们一代代军人的勇敢接力。”张浩荡说。
2024年底,亲历边境作战的3位老兵回到连队。面对年轻官兵“如何锤炼血性虎气”的提问,62岁的老兵李建国俯身伏地,仅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做起俯卧撑,展示自己当年的训练标准。
“希望你们把连队善打破袭伏击、敢打硬仗恶仗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只要全面过硬,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老班长的话,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年轻官兵。
代代相传,血脉赓续——
连史记载:七连先后涌现11名一等功臣、22名二等功臣;连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17次。
七连官兵手擎战旗向胜利发起冲锋
“下一场胜利,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身体里流淌着红军的血脉,连旗上缀满了耀眼的将星……”就像连歌里唱的这样,七连先后走出了一批共和国将军。
“每名士兵自踏入连队起,就与‘尖刀’‘表率’这些词汇绑定在一起了。”连长李锡超说。
荣誉那沉甸甸的分量,战士们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训练中都深有体会。
“生活中要做样板,训练中争当标杆!”中士罗高飞脑海中经常闪过这样的念头,像一旦盖上就永远抹不掉的“钢印”。
虽已时隔大半年,但说起年初那次比武失利,罗高飞仍然懊悔地“咬牙切齿”。
“当时,我代表连队参加30米×2蛇形跑课目比拼。”罗高飞说,“本来一路领先,但跑到终点处倒数第二根杆的时候,我摔倒了。”由于这个失误,罗高飞最终成绩名列第三。
场下庆祝胜利的欢呼声对于罗高飞来说,格外刺耳。“连队的荣誉是老一辈打下来的,我们不能抹黑,没有为连队拿下第一,就是耻辱。”他说。
七连官兵进行海上战斗射击训练
“在七连,每个人都要做尖刀上的刀尖。”
“在七连,每个人都把连队荣誉放在自己头顶。”
“在七连,每个人都想为连队多付出一点。”
在七连,这些早已成为了官兵们的共识——
火炮技师于江浩最大限度“榨取”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考取了战区陆军射击专业特级能手;全营最年轻的装甲驾驶技师王党辉带领连队驾驶员扎扎实实学习理论、一丝不苟保养装备,近几年实战化演习、训练中,连队装备始终保持“零故障”;上等兵王继科入伍5个月后,就代表连队在全旅比武中打破5公里纪录……
“我们珍惜荣誉,但绝不是躺在功劳簿上固步自封。”李锡超说,“下一场胜利,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2017年5月,连队奉令千里移防,大家毫无怨言地“打上背包就出发,放下背包就训练”。移防后,他们连续5年被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战法创新、训法攻关面前,七连永远做率先突破的尖刀。”李锡超说。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尖刀七连”……连队的英勇穿越时空不断续写。离开雁门关前,黄勋和战士们在“雁门关伏击战七十位烈士牺牲地”纪念碑旁,亲手栽种一棵松树。
山风拂过,树干岿然,如同那无畏的英魂,正迎风挺起不屈的脊梁。
文字:高蕊、杨扬、刘吕杭
视频拍摄:李嘉诚、李彬、杨永杰、黄育
视频剪辑:王彦清
来源:中国军号
编辑:李煊
主编:叶梦圆
编审:李鹏
作者: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