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579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庄子曾言“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当科技将人类寿命拉长到前所未有的维度,从未老、中老到银发,许多人突然发现自己没准备好如何安放这些多出的岁月。
文|铭谦
人如何有尊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上野千鹤子,这位日本名声在外的社会学者,已进入古稀之年。五十多岁的时候,上野千鹤子在山梨县八岳南麓购入了一块土地,尝试着远离都市的山居生活。
在悠闲的山居生活中,观赏四季景色,伺弄花草,同时也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医疗、养老设施的配套都是未曾考虑又如此现实的问题。新书《在八岳南麓,直到最后》是她记录山居生活的随笔集,也提供了迎接衰老的“独居”样板。作为选定的最终的栖息地,在这里,她实践了自己的介护理论,送走了自己晚年的伙伴:历史学家色川大吉。
八岳南麓的生活细节显示,当地介护服务体系为其提供了重要支持,护理员每日上门协助,缓解了居家护理的压力。社区环境相对疏离,居民对私人关系保持尊重,未过度关注两人非传统的生活模式。这段经历不仅成为上野探讨家庭制度、照护伦理的实践基础,也为“体面地迎接衰老”提供了现实注脚。
东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山田昌弘曾提出“一人户”社会的来临——当个体从传统家庭结构中脱嵌,成为原子化的生存单元,衰老便不再只是一个生命阶段,而是成为一种需要独自面对的现代性困境。
在中国,这个数字正以更快的速度攀升。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22.5%。其中空巢老人占比已经超过一半,部分地区甚至超过70%。
当我们老去,我们是否仍可以被看见、被听见、被郑重对待?为了回答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命题,平安好医生给出自己的答案——它不仅关乎生存质量的提升,更关乎尊严的守护。
1 当孤独成为常态,养老需要被“救援”
每一扇紧闭的门后,都可能藏着深夜危机:
“我爸快不行了。”71 岁的夏伟民被儿子扶着瘫在沙发上时,消息也同步给了平安家医王彧主任,时间已是21:54。
“让他含硝酸甘油,现在就去医院。”王主任的语音临危不乱,用最简洁的语言给到有力保障,“福州协和医院急诊,我让人在门口等你们。”
20分钟后陪诊员拿到家医连夜整理的就诊宝典已在医院等候,宝典里详尽描述了现病史、既往史、诊疗经过、手术史、过敏史等信息。当患者到院时,心内科团队已经推着抢救床等在门口。
夏老先生是幸运的,度过了争分夺秒的惊魂时刻,终于在凌晨3点从ICU病房醒来。
但更为残酷的是,每个深夜里的喘息、每个药盒上模糊的说明、每个等待子女回复的清晨,都在诉说更沉重的真相:曾经支撑家庭结构的代际平衡被打破,“养儿防老”的千年传统在城市化进程中遭遇巨大挑战。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银发经济将催生新领域和新赛道,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老有所养”成为市场关注重点。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2024年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预测,到2028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将达12.3万亿元。
问题的本质在于:当养老从“家事”变为“国事”,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模型,兼顾质量、规模与可负担性?平安好医生的“医险协同”正是从这一追问中生长出来的解决方案。
所谓“医险协同”,绝非保险产品与医疗服务的简单叠加。其内核是通过健康风险管理、服务流程整合与医疗质量控制,将保险的支付能力与医疗的服务能力深度耦合。
截至2025年3月末,在平安近2.45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其客均合同数约3.37个、客均AUM达6.12万元,分别为不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个人客户的1.6倍、4.0倍。
这种变化背后,是“医险协同”模式对传统保险的重塑——保险不再只是赔付单,而变成了贯穿生命全周期的服务契约。
2 从保单到陪伴,服务落地的未雨绸缪
服务的落地才是真正考验。平安好医生的解法是:以家庭医生和养老管家为两大核心枢纽,贯穿“到线、到店、到家、到企”的“四到”服务网络。
截至2025年6月末,建立覆盖37个科室约5万名内外部医生团队,累计签约超3200位专家医生,合作超4000家医院、近10.6万家健康服务供应商、24万家药店、超百家养老护理机构。“平安家医”并不只是一个线上入口,而是一套“11312”体系。
杨凌宇从未想过,一次普通的体检报告解读,竟成了整个家庭的健康转折点。
那天晚上,他刚把自己的报告上传给平安家医,不到半小时就收到了详细反馈。医生不仅指出他胆固醇偏高和超重的问题,还敏锐地注意到:“指标异常可能具有家族聚集性。您父母的体检报告方便发我一起看看吗?”这句看似随口的询问,却拯救了一个家庭。
他立即把父母的报告发了过去。结果令人震惊:父亲已出现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等多重问题,母亲则被发现有子宫内膜增厚趋势和尿潜血阳性。潜在隐患得到了重视与干预,“现在,全家都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了健康管理计划。”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养老呈“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当“9073”养老格局遇上“医险协同”,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新的可能:养老不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在平安的旅居养老基地,70%的客户是“健康活力老人”,他们把护理服务当成“旅行保险”,更看重的是管家陪伴的登山、摄影等活动。
“三位一体”养老管家聚焦长者三大刚需:医疗健康、安全防护、生活照护。保险资金的长期性与养老服务的持续性形成共振,使得服务提供者有动力进行跨年度的客户健康投资。
平安管家团队与小度联合开发的智能音箱不仅满足长者日常娱乐和生活的需求,同时最重要的功能可以通过音箱一键唤起生活管家和医生管家。通过智能终端,智能管家可以链接行为、环境、体征检测设备,当设备出现报警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终端,让生活管家和医生管家第一时间介入。生活管家是三位一体管家里面最大的服务特色之一,提供7×24小时的生活陪伴服务,长者有任何的服务需求,开心、不开心、想聊天的,都可以找到管家。
95岁高龄的欧阳先生在使用了平安管家平台上架的“无忧护”住家护理服务后得到了“陪伴式的安心”,“护联体”整合了多家优质服务商资源,形成了高效的服务调度网络。生活里的变化让欧阳先生的女儿感慨:“以前总担心护工一个人应付不来突发状况,现在有‘护联体’做后盾,哪怕我们不在老人身边,也能踏实不少。”
这份看似平淡的日常背后,是平安好医生用标准化服务筑起的安心防线,让高龄失能老人在熟悉的家中,既能得到专业照护,也能感受到如家人般的陪伴温度。
3 科技与人文之间:AI为有温度的养老赋能
在平安的养老图景中,科技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实现服务规模化与精准化的关键赋能器。
2025年初,平安好医生接入DeepSeek大模型,进一步强化了通用能力与医疗垂类调优的结合。AI辅助医生问诊日承载量达到400万人次,AI技术在专业医疗领域进一步纵深发展,实现精准医疗赋能、AI辅助咨询问诊率约98%,重疾MDT治疗方案准确率近80%。同时也实现了诊疗效率和运营效率的提升,家庭医生客均服务成本同比下降52%,中台运营效率同比提升了约50%。
同时AI也正在“走进家里”,逐步融入家庭场景。
平安好医生正循序渐进地研发有助于减轻照护者压力的AI 智能设备,洗澡辅助设备便是其中之一。这类设备并非大众想象中完全自主操作的洗澡机器人,而是具备便携特性且无水流残留的洗澡辅助工具——无论从功能定义还是形态来看,它既可以被视作简化版机器人,也可理解为智能化护理器械。但其核心逻辑始终围绕“人+机”协同模式展开:通过技术赋能让居家洗澡过程更具科学性与安全性,同时以贴合家庭使用习惯的设计提升接受度,最终实现居家养老照护品质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AI永远不能替代人的温度。它的价值在于将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情感支持与个体关怀。
平安好医生2025年上半年营收25亿元,净利增136.8%。盈利质量的全面提升,彰显出其在业务布局、运营策略以及市场拓展等多方面举措的卓有成效,也为其后续持续深耕医疗健康领域、推动服务升级筑牢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公司党委书记、董事会主席兼CEO李斗表示:“我们锚定居家养老的场景,聚焦我们的核心能力,继续发挥与平安集团旗下其他金融成员的协同优势,为整个中国养老大势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继续在我们的商业模式上不断迭代。”
庄子曾言“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当科技将人类寿命拉长到前所未有的维度,从未老、中老到银发,许多人突然发现自己没准备好如何安放这些多出的岁月。
在老龄化已成为确定性未来的今天,平安好医生的探索至少指明了一个方向:养老不只是保障生存,更关乎如何有尊严地生活——哪怕身体已不再强健,哪怕亲人已不能常在身边。
(文中夏伟民、杨凌宇、欧阳均为化名,以上图片由平安好医生提供)
(专题)
作者: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