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隔阂,打破壁垒,“美之道”传递并见证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日报  8小时前

  展厅的玻璃柜里,一座鎏金铜观音造像尤为引人注目。它在灯光下闪耀着金色光泽,上身的姿态略有早期犍陀罗式的余韵,但整体的审美风格及细节刻画自然生动、含蓄柔美, 更偏向于东方美学。这座结合了早期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音像在展厅中静静的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一如它本身,见证着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美”的欣赏与融合。

  

  鎏金铜观音造像

  1

  千年前的“世界和鸣”

  公元608年,贵女李静训拥有的“国际联名款”嵌珍珠宝石金项链,是一件融合了阿富汗的青金石、两河的雕刻技艺和中原黄金细工的国际化时髦首饰。见证着千年前,丝路文明的繁荣昌盛。它以华美的宝石和手工技艺,将不同文明的风采混搭得恰到好处。不管是在隋炀帝时期还是放到今天,这条项链都是妥妥的“时尚高奢”单品。

  

  嵌珍珠宝石金项链

  而便服男陶俑身上的鲜卑服则揭示了“美”的另一种力量。唐朝的国力强盛与开放的社会的形态,让即使是远隔万里的外邦之人,也都怀抱着对“大唐之美”的憧憬来华朝觐。唐朝时期鼓励外邦人与中国人互相交往、互相影响,关系融洽,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兴盛,也从某种意义上更促进了唐朝“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兴盛。许多胡人都精通汉语、喜爱唐诗,而许多中国人也喜欢胡人的服装和食物,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便服男陶俑身上的衣服就是这一切的最好印证,亦为后世留存下难得的“大唐影像”。

  

  便服男陶俑

  宝石的耀眼光泽和服饰的不凡风度,早在外交辞令出现之前,已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起理解的桥梁。而中国千年来大美泱泱的从容气度也在于此,不管过去还是今日,不拒外来美,更能让本土美在互鉴中生长繁荣。“美”,正是跨文化交流中天然的“破壁者”。

  2

  千年后的东西方美学“跨文化共生”

  世纪之交,中国从建筑方式,绘画艺术和服装设计等方面都越来越大胆借鉴并采用西方美学元素。2006年开馆的苏州博物馆本馆大量采用现代玻璃、钢材等建筑材料,与中国传统建筑大量采用的木材和石料形成鲜明对比,在观赏效果上极具现代感;诸多中国或者华裔现代绘画大师都在追求中国传统绘画意境的同时,引入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元素,如抽象表现主义的色彩运用和构图方式,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

  

  苏州博物馆

  与此同时,东方美也正在成为全球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越来越多西方文化作品中开始出现东方元素:青铜器的庄重之美、瓷器的雅致之美、玉器的温润之美,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逐渐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审美财富;东方茶道美学对西方咖啡文化的重塑,正在形成一场静默的“饮品文艺复兴”,其影响已超越单纯的饮用方式,深入空间营造、器具设计、社交仪式乃至生活哲学层面。

  今天,大家没有停下追求“美”的脚步,“美”依旧是促进跨国别、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密码。并且,人们对“美”的追求,已不再满足于单向借鉴,进入“跨文化共生”阶段,从“文化输出”走向“文化共振”。“美”,亦是跨国别、跨文化合作与交流的“促进者”。

  3

  以“美”开启“跨时空对话”

  欧莱雅集团始终相信,“美”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它不仅能打破语言壁垒、通达人心,还能架起一座座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消除鸿沟。

  早在1964年,欧莱雅家族继承人贝当古夫人的先生安德烈·贝当古就积极促成中法建交。1997年,欧莱雅中国成立之初即投入赞助“从北京到凡尔赛”中法美术交流博览会。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巴黎欧莱雅与景德镇合作,推出中法建交60周年纪念礼盒;联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及巴黎圣母院公共修复机构,举办“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四件来自巴黎圣母院的珍贵文物真迹首次来华展出。

  

  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

  今年,欧莱雅与国博再度合作的“美之道·循径至美”项目,以32件国博“顶流”,如击鼓说唱俑、孝端皇后凤冠等文物,串起了一条 “美之道”,希望大家可沿着这条以“美”为主题特别设计的导览路线,探索美在文化交流中的丰富表达。

  此次合作突破了以往将来自法国、来自世界的美带到中国来的叙事模式,将中国古代的美,以全新的角度呈现给观众。国博也因此首次开放文物“上线”,特别搭建了小程序,并邀请多位文化名人如鲁豫、张越以及明星艺人如张凌赫、钟楚曦,来为文物解说配音。希望“美”的体验者,不仅仅是线下到国博参观的游客,更能从线上辐射到海内外更多想要欣赏、感受和体验中国美的大众,引导更多人接触美、感受美,让美成为人人共享、日常可及的生活力量。

  

  “美之道·循径至美”文化合作项目

  身为美妆品牌的欧莱雅,不停地在“创造美,让世界为之所动”,更是“美”的使者,持续助力中法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传播,让“美”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纽带。欧莱雅不仅让世界文化走进中国,也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体验世界多元之“美”。

  推广

作者: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