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隆重且盛大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当那整齐划一的方阵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过,当先进的武器装备亮相展示着国家的强大实力,当激昂的口号声响彻云霄,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都涌动着自豪与骄傲。而当和平鸽又一次放飞的时候,它带着人们对和平的祝愿,飞向了更遥远的天空。
△这是纪念大会现场放飞鸽子。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当白鸽飞过天安门上空,人们欣喜地说:“看,和平鸽!”它们翱翔于蓝天之下,振翅间仿佛将整个天空的澄澈都揽于羽翼之中,那羽翼甚于雪,尤甚于云,沐浴着阳光显得愈发圣洁。和平鸽飞越山海,在中国的屋脊上驻足,在中国的屋檐下筑巢,它们找到理想的栖息之所——因为中华民族或许是这世上最懂得珍视和平的民族。
鸽子,被视为和平的象征,源自于上古。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据传说创作了名画《和平鸽》,智利诗人聂鲁达在诗中写道:“毕加索的和平鸽展开翅膀,翱翔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止它的翱翔。”中国画家齐白石也曾在丈二宣纸上绘就巨幅画作《和平鸽》(又名《百花与和平鸽》),表达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美好祈愿。
从唐代诗人陈陶笔下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到京剧《春闺梦》中的“可怜负弩充前阵,历尽风霜万苦辛”,都反映了中国人向往和平的心声。在中国典籍中,早在《周礼》中便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其中苍璧礼天,黄琮礼地,本质上便是对天地和谐的祈求,对和平秩序的向往。
纵观人类历史画卷,中华民族以独特的文明姿态书写着不同的篇章。我们的祖先修筑长城,不为远征,而为守护;郑和七下西洋,携去瓷器丝绸,而非枪炮殖民。这种“和为贵”的哲学思想,早已渗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国人看待世界的一种基本态度。
中国人深谙真正的和平不是霸权的压制,而是和光同尘、共生共荣的智慧。从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新时代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蓝盔部队在联合国旗帜下守护冲突地区的和平,到“一带一路”倡议连接起不同文明的发展梦想……今日之中国,始终在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前行。
和平是什么?和平是有能力以非霸权的方式化解冲突,是允许多样共存的交融,也是每一个声音都能被倾听的公正。今天的科技,使我们可以瞬间联系到地球另一端的人,但我们更需要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与互信——这正是中国所倡导的和平发展之路。
白鸽在飞翔。它象征的和平,是深植于人心的对生命的敬畏。中华民族珍视和平,因为我们曾饱尝百年屈辱和战乱之苦;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因为我们懂得发展只能建立在稳定安宁的基础之上。这种对和平的渴望,是历经磨难后的文明成熟。
守护和平,不仅在于宏大叙事,更在于日常坚守。在中国乡村,老人们依然用“和为贵”在教导后辈;在城市街头,人们用礼貌宽容化解摩擦;在国际舞台,中国始终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的合作理念。点点滴滴,汇聚成中华民族对和平的坚守。
看,鸽群飞过天空。我仿佛看到它飞翔的踪影掠过了天安门的红墙碧瓦,掠过浦东林立的高楼,掠过贵州山区的梯田,也掠过亚丁湾的护航舰队和非洲大陆的医疗分队。它腾空而起的声音,仿佛是文明深处的回响: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淌着和平的基因,中国人民正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世界坚定和平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
作者:王勇
文字编辑:郭海瑾
新媒体编辑:莫愁
审核:周佳佳
作者: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