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能再次走过天安门,他却更感光荣自豪
——空军方队总教练梁庭的阅兵梦
■中国军网记者 曹蒙洁 通讯员 李洋洋
图为梁庭。许洋 摄
9月3日,空军方队以昂扬的面貌、整齐的步伐正步走过天安门,光荣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方队总教练梁庭在场下紧张又激动。
这是梁庭第二次参加阅兵任务。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24岁的梁庭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
回到单位,梁庭常常回想起关于阅兵的点点滴滴:训练场上的挥汗如雨、正步落地的铿锵回响、天安门前的无上荣耀。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再次参加阅兵。
然而,现实并不总是那么如意。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梁庭带领单位执行演训任务,无法参加;2017年庆祝建军90周年沙场阅兵,因任务需要,梁庭再次无缘阅兵场;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已是营长的梁庭,带领全营官兵在外执行试训任务,依旧没能圆梦。
三次与阅兵任务失之交臂,梁庭说,遗憾但不后悔,他在以另一种方式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16年来,梁庭将所有精力投放到练兵场,上高原、赴海岛、驻边塞、进荒漠,奋战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他始终聚焦备战打仗,创新战法运用,实战化练兵经验越来越丰富,胜战打赢本领越来越强;他带领部队多次完成各类演训任务,个人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基层主官”,所在单位多次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在梁庭看来,军人就要不怕苦、不怕死、敢于冲锋。
梁庭的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与鬼子面对面拼过刺刀,身上留下很多道深浅不一的疤痕,至今腿里还残留着一块弹片。
“拼刺刀害怕吗?”小时候,梁庭听爷爷讲抗战故事,好奇地问。“第一次肯定怕,冲锋号没响起来的时候都是躲在掩体后面,心里紧张,但冲锋号一响,和战友们往前冲,杀红了眼就感觉不到怕。后来再拼刺刀一点也不怕,只想着多杀几个鬼子。”爷爷的话至今触动和影响着梁庭。
“新时代革命军人,要不断锻造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本领,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梁庭告诉记者。
听说今年有阅兵任务时,在家休假的梁庭连夜赶回单位,报名参加。最终,梁庭被“点将”,担任空军方队总教练。
以队员身份受阅和训练阅兵方队是两码事,要让数百人的方队整齐又有气势,展现出人民空军的威武雄姿和昂扬风貌,梁庭感到压力很大。
“这何尝不是另一个‘演兵场’。”梁庭迅速调整状态,暗暗立下“军令状”:“以‘归零’心态,全力以赴啃下这块‘硬骨头’。”为达到“单个军人定型、排面动态成型、方队静态成势”标准,他坚持科学训练,及时收集“大数据”,针对性制定训练计划,循序渐进,不断打磨单兵动作与排面协同,力求达到最高标准。
“别看他严肃,心里装的都是大家。”在队员李鑫看来,这位不苟言笑的总教练总是用最严厉的话语表达最暖心的关怀,“任何排面不能加班,这是命令”“喝完补液盐再去休息,我看谁没喝”“一定要洗热水澡,不要被我抓住洗冷水澡”……宿舍楼道,常能听到梁庭的谆谆叮嘱。
“要求我们做到的,他会身体力行,率先做到。”说到梁庭,教练员王法宝对这位总教练由衷钦佩:梁庭经常进班和大家谈心,掌握人员思想状况;梁庭能准确掌握每名队员的名字和训练进度,书桌里有一本厚厚的“知兵笔记”,对队员状况“一口清”;梁庭常跟教练员们说要当好“三心人”:争做训练上的“有心人”、生活中的“知心人”、困难前的“暖心人”。
“期盼了16年的阅兵梦,还是没能亲自走过天安门,遗憾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梁庭爽朗一笑:“虽然自己没能上场,却比亲自上场更光荣更自豪。”
“其实,军人一生都在‘受阅’,在今天的阅兵场,更在每天的演训场和明天的战场!”梁庭告诉记者,这些年,他见证了“鲲鹏”运-20正式列装、轰-6K战斗巡航、歼-20首次公开亮相,见证了空降兵加速转型建设,见证了人民空军战斗力建设提档换速。一个个新风貌、新成就,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紧迫,催促他加速奔跑。
作者:曹蒙洁 李洋洋
编辑:张诗梦
主编:张硕
编审:李东航
作者: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