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长水短、十年九旱是山西的基本省情和水情。破解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的双重困境,既是发展考题,更是民生考题。
近日,山西省政协围绕“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 推动粮食稳定增产”开展专题协商,助力农业现代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献计出力。
在协商活动前,省政协分别于6月和8月组织委员赴临汾、忻州现场调研,详细了解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现状、循环农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情况。调研组发现,尽管山西省农业节水灌溉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推广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山西省水资源匮乏,水资源总量是全国的0.4%,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均值的1/6,同时旱地面积占比高,发展节水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尤为重要。”省政协委员李灵芝说,山西作为水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部分地区干旱、半干旱特征明显,农业生产长期受水资源不足制约。滴灌技术能针对性缓解这一问题,打破“靠天吃饭”的困境。
省政协委员高志强也认为,作为高效节水且能提升作物产量的关键技术,滴灌未能在玉米、小麦、杂粮等主要粮食作物中大面积推广,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粮食增产的协同推进,不仅影响产量提升,还会因挥发、淋失造成生态环境问题,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有效破解以上难题。
“滴灌技术能精准实现供水与施肥,避免传统灌溉中水资源和肥料的浪费,滴灌技术能显著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委员们在调研期间了解到,忻州市神池县就旱地种植和旱作补灌效果做过的实验数据显示,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全年节水25%、增产20%。
“针对山西水资源相对短缺的省情,需从深化农业水权改革、水价改革和加强节水宣传等方面发力,引导全社会全面推广农业生产节水模式。”调研组提出,滴灌技术的高效应用离不开规模化经营的支撑,要从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土地集约利用和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协同发力,为滴灌技术的推广与效益释放创造条件。
调研组认为,滴灌系统是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基础设施,但前期投入高、农户自主安装意愿低。建议农业和水利部门在已建成及在建的高标准农田中,统一纳入滴灌系统建设,形成“田成方、渠相连、灌得准”的高效农田体系,实现节水、节肥与粮食增产的协同增效。
“要重点对117处未改造的大中型灌区进行干支渠防渗加固,加大末级渠系建设投入,实现灌区用水计量全覆盖。”李灵芝建议,还要构建“省级—市级—灌区”三级智慧管理平台,支持农户远程申请用水、查询水量,推动“互联网﹢水利”服务模式普及。
对此,省政协常委王卫军建议,在旱作区建设蓄水设施,蓄集自然降水,采用管道输水、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旱作节水技术,实现旱季补灌,提高降水利用率。同时通过旱作技术,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孔隙度和团粒结构,提升土壤蓄水蓄肥能力,营造“土壤水库”。
突破单产瓶颈,挖掘旱地潜力已成为实现粮食增产目标的必然选择。
省政协委员马晓峰以晋北地区农业种植区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衍变,讲述新技术应用和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效时提出,要推广高产新品种、密植及水肥一体化等技术,通过科学提升耕地承载能力,稳步增加粮食单产,筑牢三晋粮仓坚实根基。
委员们表示,要在山西省实施“滴灌技术推广”专项行动,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滴灌技术的“应用尽用”“能用尽用”;推动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的技术集成、智慧赋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切实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记者:王泳
文字编辑:张佳琪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周佳佳
作者: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