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铁流”再提速
——来自中部战区某调度中心的观察报告
■解放军报记者 张科进 卢东方 特约记者 张彦昕 郭晨
在该中心调度下,部队装备有序装载。李彬喜 摄
前不久,中部战区某调度中心组织的一场运输投送演练进入收官阶段。前方传来的监控画面显示,一辆装载特型装备模型的军列安全通过某隧道。至此,这趟军列按计划顺利跑完全程。
“铁路投送可行性方案试验圆满成功!”指挥大厅内,旋即响起热烈掌声。
该中心参谋高维康告诉记者,针对这些超限特型装备,从生产定型阶段开始,他们就主动联系研究院所、装备厂家,了解参数信息,提前组织运输投送课题攻关、制订运输投送保障方案,抢在装备列装前形成保障能力。
一个“抢”字见担当!这支在改革调整中成立的作战保障新质力量,聚焦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始终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攻坚克难,牵引“铁流”再提速。
带头攻坚,推进“一队一案”建设
前段时间,一场“遭遇战”不期而至——该中心辖区内,因多支部队执行重大任务临时调动,同一时段运量迅速达到峰值。
军令如山,各部队都想争取首批发运,极易导致保障资源过载。如果不同部队之间、部队与地方之间沟通协调不畅,还会出现拥堵滞留现象。
“运输投送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成为制约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堵点。”调度现场,前来观摩的一名部队指挥员不无忧虑地说。多年前的一次演习经历,让他刻骨铭心:当时,由于运输投送协调不畅,他所在部队长时间滞留在车站周边,被对手侦察发现,随即遭遇“火力打击”,“损失”惨重、未战先败。
这名指挥员担心的一幕,没有再次出现。他惊喜地看到,在军代表统筹协调下,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各部队有序集结、梯次起运、动作迅速。
看着钢铁洪流渐行渐远,军代表王元这才松了一口气。“这次顺利通过‘遭遇战’的考验,得益于中心党委对实案化训练的常抓不懈。”他随即调出一份涉及部队、调度中心、地方运输部门的保障方案,娓娓道来。
该中心成立后,党委一班人决定把“一队一案”作为党委领战的重要抓手,推动运输投送保障向战转型。所谓“一队一案”,是指为辖区内各部队量身定制运输投送保障方案。
然而,这一决定在酝酿阶段意见并不一致。有人认为,中心刚成立,编制尚未到位、关系还没理顺,完成这项工作的难度极大,可以“往后放放”。
“打仗需要就是命令!”该中心党委一班人不为所动,他们通过组织学习习主席重要讲话,统一官兵思想认识:强大的投送能力是抢占制胜先机、赢得战争主动的先决条件,必须加快投送力量、装备手段、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投送能力全面跃升。
“加快”,就是时不我待。该中心党委常委立说立行,带队分赴战区各部队以及地方铁路部门、航空集团、港口企业等单位进行调研,了解部队需求、摸清运力底数、畅通保障链路。
采访中,记者见识了一份保障方案的产生过程:对接需求—起草文件—联席研讨—确定初稿—训练验证—修改完善。每一轮思想碰撞、每一次推倒重来、每一条制度规范,都涉及军地资源整合、体制机制调整、流程链条优化,其难度可想而知。
“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入倒计时,必须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确保到点交卷、如期复命。”该中心领导态度鲜明。
那年,陆军某合成旅紧急执行重大演训任务,该中心党委紧前筹划、周密部署,打通立体联运网络,该旅装备从自家“营门”直达舰艇“舱门”,实现一站式运输投送。
跨越的背后,是军事运输投送体系融入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全局的铿锵步伐,是运输投送保障从单一方式向多维方式的快速转变,更是后勤保障嵌入联合作战指挥链条的突破。
前不久,一份调度机构战备工作指导性文件草案新鲜出炉。记者了解到,这是该中心党委班子历时6年接力攻关的成果。
打通卡点,加快运投保障转型
从火车站到港口,仅有20多公里,竟让一支部队机动受阻。
一次演练,陆军某合成旅重型装备需从铁路转走水路,负责运输的舰船抬眼就能看到,却只能使用大量平板拖车来回倒运,耗费大量时间。负责现场调度的军代表刘松林看到了隐患:一旦遇到交通堵塞,必然导致兵力长时间滞留,影响军事行动,增加暴露风险。
“决不能让我负责保障的区域成为部队战斗力的卡点。”刘松林自设考题,思索如何优化流程环节,为运输投送提速。
改革调整后,刘松林的工作领域从传统的铁路运输转向联合立体投送,这一转变为他打开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就在倒运装备那天,刘松林发现,该港口自带一段铁路,可直达码头。经打听得知,那是某企业的内部专用线,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
“能否为我所用?”刘松林迎难而上,多方协调,终于得到对方大力支持。他与战友立即对接实战需求,展开重难点课题攻关,很快摸索出“零距离”换乘转运新模式。
又一次运输投送保障任务。部队重装备下船后,通过野战站台车和轻型组合站台,直接驶上港口专用铁路,水路运输和铁路运输“无缝衔接”,全程用时较以往大幅缩短。
“备战打仗形势紧迫,必须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刘松林说,有利于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开创性工作,不能按部就班,更不能等靠观望。
保障好部队,还须强自身。“要聚焦能打胜仗,牢固树立战斗队思想,坚持战斗力标准,深化军事斗争后勤准备,加快融入联合作战体系,积极开展实战化训练,提高一体化联合保障能力,确保随时拉得出、上得去、保得好。”认真学习领会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该中心近年来紧密结合单位和任务实际,蹚出一条训练新路。
“以往上级给什么任务就完成什么任务,部队提什么需求就满足什么需求,我们一直当配角。”该中心某军代室负责人张伟介绍,现在,他们积极嵌入部队作战指挥链条,经常牵头组织联保联训。
角色变了,职能任务拓展了,面临的挑战更大了。该中心变挑战为机遇,把平时很难遇到但战时较为常见的情况摸清研透、专攻精练,检验和改进保障方案,仅预置投送筹划一项,就将用时压减至原来的三分之二。
环节再少一点,速度再快一点,效率再高一点。训练中,军代表们反复优化转运路线、进出舱顺序、装卸载流程,一次次向运输投送保障的边界和极限发起挑战。在此过程中,他们正加快由运输投送保障链路的“末端执行者”向“调度指挥员”转型。
科技赋能,提升调度工作效率
采访期间,恰逢该中心运输投送智能调度控制系统上线试运行。
“数据是真实的吗”“信息是动态的吗”……工作人员轻点鼠标,铁路、水路、公路、空中各种投送力量运行状态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现场观摩的军代表们不时追问,脸上又惊又喜。他们说,只有经受过“抄数据”之苦的人,才能理解这种欣喜之情。
什么是“抄数据”?一名过去负责铁路运输的军代表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早上起床后,先拿着本子到铁路调度大厅,誊抄铁路运输相关信息数据,再跑回值班室录入军事运输系统,最多时一次要抄上百组数据。每天如此来回两三趟,精神高度紧张,整个人疲惫不堪。
该智能调度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苗甫,此前是某军代室的一名调度值班员,曾饱受“抄数据”之累。“当时的每一天,都可以用团团转来形容。”身为计算机专业博士研究生的他,也想过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调度工作效率,但囿于某些制度性原因,无奈作罢。
该中心成立后,苗甫终于可以在专业领域大展身手。他立即撰写计划书,并向党委汇报了关于加强调度系统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思考。这一想法,正好与党委一班人的设想不谋而合。
在各级支持下,苗甫主持申报的智能调度控制系统被列入军队“十四五”规划。5年来,苗甫带领团队成员广泛调研、四处取经、刻苦攻关,初步完成系统研发,打通了与地方交通运输部门的网络联接,让“数据多跑路、官兵不跑腿”成为现实。一名从事调度工作10余年的军代表连声感叹:“用算力解放人力,没想到调度工作还可以这样干!”
更令人欣喜的是,以往运输投送方案验证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时间成本,如今借助该智能调度控制系统,短时间内便可查出错误、遗漏,生成改进建议。在试运行现场,军代表们尝试使用该系统优化一份运输投送方案,结果显示,兵力投送速度较原来提升近30%。
“改革为我们这一代人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广阔前景,决不能辜负时代的馈赠。”现在,苗甫领衔的科研团队有了更大目标:构建一体化智能投送网络,打造智通未来战场的“数字运输线”。
在该中心,像这样的创新攻关团队还有好几个。他们充分运用AI、“科技+”、“网络+”等技术,为运输投送保障赋能增效。
翻看该中心党委的一份份文件、方案和规划,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和计划实现的功能清晰可见,既有路线图、施工图,也有时间表,在记者眼前铺展开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请扫描二维码 浏览更多内容
本文刊于9月13日解放军报01、02版
编辑:王丽娟
主编:孙智英
编审:任旭
作者: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