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焰山到央视舞台:忠于技术与品质,格力向内求索之路
南方周末  2025年09月18日

  全文共5333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在今年央视播出的9·15“中国质量 品质生活”晚会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表示:“一个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造,不断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特别是像我们做家电业的,和消费者是息息相关的。”

  在这场始终聚焦行业标杆,旨在传递中国质量理念的盛会上,支撑格力发声的,是格力对技术创新与品质坚守的不断探索。

  

  文|林木末

  编辑 | 柯玉圆

  三伏天里,新疆吐鲁番市火焰山,被认为是中国“最热的地方”,最高气温能达到47.8℃,地表最高温度更是高达89℃,沙坑里能把鸡蛋烤熟。

  距火焰山4000多公里的珠海,是一座典型的南方海滨城市。这里,也是一家国际化家电企业的总部——格力电器(000651.SZ),2024年分体式空调零售量全球第一。

  令人意外的是,在盛夏时节的空调销售旺季,格力电器却在火焰山展开了一场“冰”与“火”的对决。

  2025年7月29日至31日,正值火焰山炎热时期。格力团队在火焰山的核心区域搭建起一间简易的单层玻璃房。极端高温环境下,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在玻璃房内,展开了一场长达48小时的生存挑战,并进行直播。

  

  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微博分享的吐鲁番测试照

  与之相伴的,是一台冷静王⁺ 空调,它属于格力冷静系列。1995年,首款冷静王空调上市,三十年来累计销量已经达到了两千多万台。

  更新换代之后的冷静王⁺ 凭借新一代爽动力压缩机和三环换热控制科技,能实现67℃超高温稳定运行,此次生存挑战,亦是一场对产品性能进行的极限测试。

  朱磊刚进入玻璃房时,室内温度已飙升至40℃以上。随着冷静王⁺ 启动,实时温度曲线画面显示,仅30分钟后,室内温度从42℃降至24℃,骤降了18℃。

  在这场“冰”与“火”的较量之中,冷静王⁺ 展现出超高温稳定运行的核心技术。

  “第一天下午,室外温度几次突破60℃,外机接近65℃。这已经是非常极限的温度,很多设备45℃就高温停机了。”朱磊曾在社交媒体回忆这段极限测试经历,在这样的环境下,冷静王⁺ 照样能稳定制冷,室温最高也就28℃,仍感到舒适。

  朱磊写道,下午三点,突然停电,不到五分钟,室温飙升到40多摄氏度,屋里所有人立刻大汗淋漓,衣服全部湿透,玻璃房几乎马上要变成“空气炸锅”。

  好在很快就恢复供电,冷静王⁺ 启动之后,室温又迅速降了下来。不到五分钟,已经感到凉快了,“那一刻,终于体会到格力宣传的‘全屋快速制冷’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传统的销售旺季里,格力电器没有去“卷”低价,反而变着法“卷”技术与品质,本质上,不仅是对技术与品质的自信,更彰显了对消费者负责的企业底色。

  在今年央视播出的9·15“中国质量 品质生活”晚会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表示:“一个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造,不断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特别是像我们做家电业的,和消费者是息息相关的。”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接受采访

  在这场始终聚焦行业标杆,旨在传递中国质量理念的盛会上,支撑格力发声的,是格力对技术创新与品质坚守的不断探索。

  1 “南师北调”

  对家电企业来说,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需,消费者是否愿意埋单,是其产品品质最好的“说明书”。

  今年6月以来,东北地区遭遇几十年来罕见的高温天气。位于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市,时隔55年出现连续两天35℃以上高温。不断刷新的高温纪录,引发了当地抢购及安装空调的热潮,东北地区空调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仅6月23日至29日、6月30日至7月6日的两周里,黑龙江线下空调市场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817.68%和438%,吉林线下空调市场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28.76%和788.4%。

  7月21日,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半个月内,格力空调在东北三省安装上墙数量逼近10万台大关,京东平台东北区域成交额同比激增超700%。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均进入全国成交额前十榜单。

  值得注意的是,7月底,格力还中标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宿舍的空调项目。中国政府采购网显示,中标成交金额共1841.328万元,共7064套1匹或1.5匹一级能效分体空调。

  东北空调销量“爆单”后,对厂商的产能安排以及送装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7月9日,一位哈尔滨的博主在社交媒体发视频抱怨,线上购买空调后,迟迟无法配送,联系物流公司后,对方表示哈尔滨爆仓了,买空调的人太多了。该视频达到了数百万播放量,并获得十余万点赞。

  东北空调安装资源紧张的局面,导致消费者更倾向选择提供“送装一体”服务的品牌。

  格力的解法,是在内销排产工作上,着重保障东北市场的供货。

  同时,在“最后一公里”的安装环节,格力联合多渠道商增设200人安装团队,承诺日均安装率达95%以上,还从华南、华东抽调500多位工程师支援东北,缓解安装时效性问题,许多网友将其形容为“南师北调”。

  

  2025年7月,格力从全国各地调配安装师傅支援东北

  令市场倍感意外的是,格力还在“保安装”的过程中,将数亿元补贴资金投向了工作辛苦且容易被忽视的群体——空调安装工程师。

  高温之际,他们顶着烈日奔走于楼宇之间,更关键的是,其安装质量将直接影响空调使用效果。

  2025年6月1日起,格力电器启动高温补贴计划:每安装一套家用空调,额外补贴20元给到空调安装工程师。补贴由总部专项拨付,不增加消费者成本。

  据新华网报道,若按全年出货量估算,格力的补贴总投入将超过5亿元。

  “实际上安装工人是最辛苦,也最值得被尊重的岗位之一。”董明珠曾公开表示,“在酷暑天气,安装工汗流浃背,有时还要承担高空作业风险。企业如果有能力,就应该多给予他们一些回报,让他们靠劳动获得体面和尊严。”

  事实上,这并非格力第一次投入真金白银补贴空调安装工程师。

  2016年8月至2020年4月,格力推出分体挂机、柜机、天井机安装费补贴100元/套的举措。其中,2017年6月至7月,分体挂机、柜机、天井机安装费再额外增加100元/套。

  一位产业经济观察家撰文介绍,格力增加安装费用的做法,是在跳出价格战的怪圈,引导行业从“卷价格”转向“卷价值”,以服务战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既提升了安装工程师的职业尊严,又减少了因低报酬导致的“赶工式安装”。这样一来,能够减少售后成本,优化用户口碑。

  几十年前,格力电器从空调领域起家,经过不断地研发投入与技术积累,形成了如今的市场份额与品牌价值。也就是说,空调业务既是格力的起点,又是其核心支点。

  2 大国工匠,自主创新

  2025年9月初,格力福建一位经销商参观了忠实用户吴先生的新家,他一口气从格力买了10台空调,1台洗衣机,1台净水器。

  “搬家前,格力空调用了三十多年,所以印象很好。”吴先生直言,格力产品质量好,基本不用维修。

  两年前,也有一位广西贵港的居民向格力工作人员回忆称,1996年,他家购入一台格力空调,沿用至今,承载了三代人的记忆,使用过程中也没有碰到过什么疑难杂症。如今,家里还买了多台新款格力空调,以及洗衣机、净水器等产品。

  高品质背后,需要核心技术作为支撑。格力电器财报显示,2022至2024年间,研发投入从64.3亿元攀升至71.4亿元。截至2024年底,格力员工数量7.28万人,其中研发人员1.58万人,同比增加3.39%。

  “累计申请专利12952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0884件;累计发明专利授权25883件,是唯一一家连续九年进入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前十的家电企业。”格力电器2024年财报中写道。

  翻看历史,格力空调经历过一次次从“量”到“质”的飞跃,且作为民族品牌,中标了人民大会堂中央空调项目。2015年,格力的永磁同步变频离心机组,凭借其综合性能以及节能性,在一众中外品牌中脱颖而出。

  人民大会堂作为全国最重要的会议中心之一,也是国家形象的标志,其政治意义和标杆地位不言而喻,对招标产品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更是极尽严苛。格力超越外资品牌,服务人民大会堂,意味着中国制造的根本已经发生转变,中国制造“低端落后廉价”的标签,正在被部分优秀民族企业慢慢撕掉。

  “不出海,就出局。”过去一段时期,它是中国企业绕不开的关键词,除了国内大循环,出海俨然成了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格力电器产品服务博鳌亚洲论坛新闻中心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家电(白电)产品出口额达687.8亿美元,同比增长6.2%。

  没有家电企业甘愿舍弃庞大的海外市场,但大家出海的动机不尽相同。

  有的公司是因为在国内“卷不下去了”,才被动地选择出海;对部分企业来说,它们是基于自身的战略布局或价值创造,主动拥抱海外市场,凸显了出海的长远价值。格力电器就属于后者,它并非“白牌”般的生产力出海,而是依靠自主品牌,一步步拓展海外市场。

  2025年上半年,格力电器海外业务收入163.35亿元,同比增长10.19%,高于同期家电行业出口增长率。其中,自主品牌占比约70%。

  在朱磊看来,格力谈论出海时,谈论的是格力的生产能力、品质、对消费者服务的出海,“这一切最后会沉淀为一个标志,就是格力的商标,格力根本的出海,是格力品牌的出海。”

  2025年9月10日,格力电器在泰国曼谷举办的东南亚2025新品发布会上,来自新加坡等地的1200多名核心经销商及合作伙伴出席,见证格力在东南亚转入品牌自主运营的新阶段。

  格力在东南亚市场布局整整10年,在东南亚市场完成了从“OEM贴牌为主”向“自主品牌为核心”的战略转型,自主品牌出口份额从30%提升到80%。

  东南亚之外,格力产品触达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格力电器2024年财报显示,外销主营业务收入达282.02亿元,同比增长13.25%,毛利率达到24.01%。

  

  格力电器产品服务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场馆

  出口强劲背后,与格力品质的稳定性息息相关,而品质又和研发投入紧密相连。2025年上半年,格力电器研发投入达38.92亿元,同比增长7.05%。

  2025年两会上,董明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制造业来说,技术创新是唯一出路,“自己的技术”“领先的技术”“满足需求的技术”,只有技术不断创新,企业才有意义,才可以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

  3 “好电器,格力造”

  空调业务奠定的核心技术,加之源源不断的研发投入,使格力从空调产品拓展至全家电品类以及工业等领域。

  转型过程中,格力的目标也从“好空调,格力造”转向“好电器,格力造”。

  格力电器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消费电器营收762.7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78.38%,较去年同期的80.55%有所下降,这意味着格力电器的多元化战略已初见成效。

  9月初,朱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2025年上半年,格力在工业制品及绿色能源、智能装备方面增速较快,这是格力的第二增长曲线与技术外溢曲线。

  朱磊表示,上半年,工业制品及绿色能源营收95.91亿元,同比增长17.13%,体现格力在核心部件、节能与绿色场景中的系统化能力。同期,智能装备营收3.14亿元,同比增长20.90%,表明自动化与数智化能力正在形成商业闭环。

  例如,北京的大兴机场是一个巨大的交通枢纽,7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8000多块屋顶玻璃,40000块合金装饰板。然而,仅使用了17台格力中央空调,就保证了航站楼的25℃恒温。

  一位格力技术人员介绍,无论是工业场合还是商用场合,都存在白天用电量高,但夜晚用电量低的问题。我们就在设想,能否利用夜晚用电低峰时,通过空调机组把水变成一块冰,相当于将能量存储起来,白天有需要时,再融化冰块,将冷气输送至末端。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里“移峰填谷”的技术,造就了国内外第一台高效永磁同步变频冰蓄冷双工况机组,它是格力核心技术的另一个例证。

  距北京2000多公里外的深圳,地铁12号线上,亦运用了格力的技术。它是一条大容量的轨道交通骨干线,高峰日均人流量40多万,深圳连续的高温天气,意味着地铁空调能耗成本巨大。

  深圳地铁12号线的中央空调,采用了格力的永磁变频螺杆机技术。与传统空调机组相比,它能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灵活调节冷量需求,达到高效节能的运行状态,全年节能率能达到47.48%。

  2024年10月,据央视新闻报道,格力中央空调已经服务全国70%以上的地铁线路,22个大型机场及130多个大型铁路枢纽站。

  与此同时,售后服务的高标准,亦是家电企业核心技术的直观体现,能充分展示对自家产品过硬品质的信心。

  在家用空调领域,格力于2021年推出“十年包修”政策,是迄今为止中国家用空调业承诺的最长包修期。2024年,格力又推出磁悬浮行业售后最高标准:整机5年+压缩机10年免费包修。

  

  格力电器于2025年9月15日官宣全新服务专线

  9月15日,格力电器宣布,全国统一售后服务专线全面升级为95082,该号码将作为格力官方唯一客服专线,面向全国用户提供售后服务支持。行业内,格力是首家启用5位数客户服务专线的企业。

  格力电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专线号码的升级不仅是号码形式的简化,更是格力在智能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的重要进展。新号码短小易记,有效减少用户误拨风险,也能帮助用户快速识别官方服务渠道,避免落入假冒客服的诈骗陷阱。

  “我们提出十年免费包修,用强有力的手段来抵制低质低价的产品。”9月初,董明珠在一场演讲中说道,中国制造要追求长期发展,便要摒弃低质低价的追求,要不断地努力创新,驱动发展,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最后变成“中国创造”。

  今年的9·15“中国质量 品质生活”晚会,围绕“高质量中国经济 高品质消费生活”主题,从新能源车、肉制品、乳业、家电、纺织服装、饮料等六个最贴近百姓生活、最能体现中国消费品制造水平、最具代表性的出海标杆产业,来解读和演绎时下最鲜活的中国品质生活。

  格力电器作为该晚会受邀的家电企业,意味着其几十年如一日对品质和技术的追求,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未来,格力向内求索之路,将以创新提升品牌质量、满足百姓高品质生活需求为目标,打造出新的行业标杆。

  (专题)

作者: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