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馥菁
当地时间10月19日上午,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阿波罗画廊发生一起入室盗窃案,共有8件“无法估量历史价值”的珠宝被盗。劫匪在逃跑过程中掉落了一顶皇冠,但这顶皇冠被找回时已经严重受损。这顶皇冠的主人欧仁妮(Eugénie de Montijo, 1826-1920),是拿破仑三世的妻子,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后,同时也是法国的末代皇后。
被劫匪盗走又寻回的欧仁妮皇后的皇冠(Couronne de l’impératrice Eugénie)
欧仁妮(Eugénie de Montijo, 1826-1920),法国的最后一位皇后,摄于1862年
巴黎世博会的政治密码
1855年巴黎世博会期间,拿破仑三世委托珠宝商亚历山大-加布里埃尔·勒莫尼埃(Alexandre-Gabriel Lemonnier, 1808-1884),模仿自己的皇冠,为欧仁妮皇后定制了这顶皇冠,它体现了鲜明的拿破仑帝国风格。拿破仑三世的皇冠如今已经遗失,而欧仁妮皇后的皇冠则于1988年被卢浮宫博物馆收购,并成为镇馆之宝。欧仁妮皇后的皇冠和路易十五的王冠,是唯二留存至今的法国君主冠冕——值得一提的是,路易十五的王冠同样馆藏于卢浮宫的阿波罗画廊。
发生珠宝盗窃案的阿波罗画廊,摄于2024年
欧仁妮皇后的皇冠以黄金为基底,上面镶嵌了大约1354颗钻石和56颗祖母绿。事实上,这一钻石数量仍少于拿破仑三世本人的皇冠钻石数量,而这些祖母绿则属于拿破仑三世的财产。皇冠的主体由8只黄金雕刻而成的鹰,以及由钻石镶嵌而成的棕榈花样图案交替排列组成。这一设计的原型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国徽,而鹰和棕榈图案正是拿破仑时代常用的象征:鹰代表权力和胜利,棕榈图案则体现了古典色彩。在皇冠的顶部有一颗镶满钻石的圆球,圆球上则是一个由6颗钻石组成的十字架。在外观设计上,欧仁妮皇后的皇冠和拿破仑三世的皇冠高度相似,不同点体现在皇后的皇冠较小且重量较轻。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拿破仑三世为欧仁妮皇后定制这顶皇冠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未给她加冕的遗憾;而这背后更加深层也更为重要的目的,则与1855年的巴黎世博会密切相关。这是首次在巴黎举办的世博会,也是继1851年伦敦世博会之后的第二届世博会。这届世博会由拿破仑三世下令在巴黎举办,旨在超越伦敦世博会的规模、涵盖领域以及参与国的数量。除了继续关注工业和农业以外,这届巴黎世博会还特别关注艺术,展示了诸多具有创造力的艺术财富。此外,相比于伦敦世博会,这届巴黎世博会的政治色彩更加浓厚,并且融入了更多的现实考量。
拿破仑三世挤进欧洲君主圈的“门票”
一个重要且迫切的现实考量,便是拿破仑三世希望借助世博会,为自身政权的合法性辩护,这也是他致力于在1855年巴黎世博会期间,为欧仁妮定制一顶与自身皇冠相似的加冕皇冠的目的。
十九世纪的欧洲各国仍然以君主国为主,法国自1789年革命以来则被视为“革命的大本营”,从而遭到传统欧洲君主国的警惕。对于通过民意巩固政权、而后通过政变成为皇帝的拿破仑三世,这些传统欧洲君主国难以产生好感,同时他们关于拿破仑·波拿巴冲击欧洲传统政治秩序的历史记忆被唤醒。然而,将波拿巴家族乃至法国置于欧洲政治格局不利地位的根源,还应追溯至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形成的欧洲政治体系,这一体系致力于维持欧洲大国之间的权力平衡,防止法国重现霸权,以此保持欧洲的稳定和秩序。其中,沙皇尼古拉一世(Nicolas I, 1825-1855年在位)便对拿破仑三世的身份合法性提出了质疑,而且不愿意对其使用君主之间的传统称谓。这种不利影响还体现在,当拿破仑三世谋求与欧洲其他王室联姻时,这些传统的君主国总是“从中作梗”,以至于拿破仑三世只能迎娶出身西班牙没落贵族家庭的欧仁妮。
拿破仑三世,欧仁妮与拿破仑四世
对此,拿破仑三世致力于打破1815年的维也纳体系,同时通过外交,努力融入欧洲传统君主的圈子——1855年的巴黎世博会便是一个重要契机。在这个向全世界展示法兰西的场合,拿破仑三世追溯了拿破仑·波拿巴时期的帝国传统,构建连续的波拿巴家族历史叙事,并通过为欧仁妮皇后定制加冕皇冠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将这一套连续的传统和叙事呈现出来,以此使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受到承认。与此同时,拿破仑三世利用世博会,向欧洲各国君主发出友好邀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维多利亚女王的来访,使1855年世博会在外交层面具有重要意义:女王认可了拿破仑三世的政权,表达了英法两国的相互支持,并与拿破仑三世建立了密切关系;到了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各国君主更是“如雨点般”降临巴黎。此外,拿破仑三世还旨在通过世博会,传递和平、有序、文明、进步的帝国理念,以此“改写”欧洲传统君主国关于拿破仑·波拿巴的历史记忆。这一系列外交努力,使法兰西第二帝国在欧洲的地位逐渐得到承认和提升。
1856年前后的欧仁妮皇后
在客观层面,1855年的巴黎世博会确实反映了法国的繁荣景象。在第二帝国时期,法国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建设铁路的热潮和日益发达的铁路网,带动了矿产、冶金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同时,法国农业也实现了发展,生产技术的改良、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市场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法国社会呈现出稳定局面。此外,这一时期的巴黎经过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一座世界大都市。从这一历史背景出发,可以发现,欧仁妮皇后的这顶钻石祖母绿皇冠不仅是1855年世博会上大放异彩的珍宝,而且是一个生动的缩影,折射出第二帝国时期繁荣、进步且影响力显赫的社会图景。
1855年巴黎世博会“工业宫”
而历届世博会的非凡意义则体现在,它们基于特定时代下特定的举办国、举办城市而开展,而它所涵盖的内容,所传播的理念以及体现的趋势,却与全人类息息相关。它们的举办初衷或许带着具体的目的或者现实的考量,而它们实际运作的过程以及它们的存在本身,却不可避免地推动世界各国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同样地,欧仁妮皇后的皇冠与1885年巴黎世博会、第二帝国时期的法国、波拿巴家族的历史乃至十九世纪法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互动图景紧密相连,它的艺术造诣和文化底蕴同样不仅属于第二帝国时期,不仅属于欧仁妮皇后、卢浮宫和法国,而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法国犯罪现场调查人员在卢浮宫内一画廊被切割的窗户和阳台处进行检查。
劫匪的失手,让这顶皇冠以受损的姿态,再次闯入当代的视野。这场风波终将平息,对皇冠自身而言,这不过是其漫长生命中的又一次历险。它曾是权力的象征,是外交的棋子,是艺术的杰作,如今,它更成为一份无言的见证。它静默如初,但每一颗宝石的闪光,都在诉说那段与世博会休戚相关、与一个帝国的命运紧密交织的往昔。
本期编辑 邢潭
作者: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