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安顺市安顺武庙的庭院中,一群演员头戴木刻面具、面覆轻纱、背插小旗、身着铠甲、手持木质短刀长枪,正倾情演绎着经典戏剧《三国演义之三英战吕布》。在激昂与凝重交织的鼓点、铜锣声中,他们依循着古朴的步法,腾挪跳跃。“一人唱、众人和”的独特表演方式,瞬间吸引了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党外委员考察团的注意。
“我们表演的是安顺地戏,它无需搭建任何舞台,仅凭一锣一鼓的指挥,便能在平地上围场演出,故而得名‘地戏’。”安顺地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顾家顺热情地介绍。
安顺地戏,又被誉为“戏剧活化石”。2006年,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形成于明代初叶,是贵州省安顺市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传统民间戏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了让这一古老戏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顾家顺于2016年组建了安顺大屯堡地戏演艺团,不断推动安顺地戏“走出去”。“安顺地戏,唱的是历史上的忠勇故事,演的是金戈铁马的战争史诗。当我们穿上戏服,家国情怀便从心底油然而生。身披战袍、腰系战裙,我们演绎着战场上的激烈厮杀,这代表着先辈们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在新时代,我们一定要将安顺地戏好好传承下去,让它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顾家顺坚定地说。
“你们地戏演艺团现在有多少人?都是全职演员吗?”考察团成员问道。
“我们有100多支地戏队,每支队伍20人左右。团队成员平时比较自由,有演出的时候,我们就是专业的地戏演员;没演出的时候,大家分散在各行各业,有的去务农,有的是建筑工人、养殖大户等。”顾家顺答道。
当被问及对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下一步计划时,顾家顺十分激动,“安顺地戏曾出国参加过国外文化交流活动,登上了国际文化舞台;在国内,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演出过;还收到了台湾同胞在我们这儿看完演出后送来的锦旗。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带着安顺地戏登上更大的舞台,让全国人民更多了解安顺地戏!”
记者:方慧
文字编辑:杨智嘉
新媒体编辑:莫愁
审核:周佳佳
作者: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