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孙飞、梁旭
一位被称为“卷尺哥”的深圳小哥,最近在网上“火”了。
这位随身带着一把卷尺,随时测量高出地面的井盖、行走不便的台阶,并将相关视频发到网上的“卷尺哥”,促成了许多“小事”快速解决。两年多来,“卷尺哥”发布视频超过1000条,被网友戏称为“多管局长”。
一个亲切的称呼和一个网民赠送的“头衔”,说明城市管理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多些“卷尺哥”这样的“多管局长”,就能尽早发现城市建设的不足之处,为解决问题提供来自民间的导航。
  
一个多月前,“卷尺哥”和道路上的一棵“钉子树”杠上了。“卷尺哥”发布视频说,深圳龙岗五和大道一骑行道中央,有棵表面尖刺凸起的木棉树拦路,可能增加交通隐患。视频发出不到24小时,这棵“钉子树”就被移走,道路畅通了。
深圳坂田街道城管工作人员称,当晚看到“卷尺哥”发布的视频后,立刻组织人力采取措施,张贴警示标志、提醒过往行人和车辆注意安全。第二天,经过现场评估,迅速制订计划、报备事项、迁移树木、平整道路。
  
“卷尺哥”在深圳街头给城市建设“找毛病”始于两年前。起初,他发布的视频并未引起太多人关注,点赞量也寥寥。随着他反映的问题越来越多,关注的网友也越来越多。
两年多来,他提着卷尺、拿着手机行走在深圳街头,不亮的路灯、开裂的井盖、不合理的道路设计……都被他一一记录下来,制成视频发布到网上。
深圳当地高效回应,赢得了网友“秒解决”的赞誉。一个个建议、一段段视频,推动解决人们身边的痛点难点,让大家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卷尺哥”能火乍看令人意外,实则在情理之中,因为视频里有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有人提醒有人呵护。
维护不当或年久失修,都可能让公共设施出现问题。是习以为常、能拖就拖,还是认真对待、不肯放过,效果大不相同。
深圳“卷尺哥”的“随手拍”大多得到“秒解决”,快得让“卷尺哥”都调侃:“不知道是哪位领导老是派人盯着我账号!”深圳相关部门则表示,并没有专门盯着他账号的领导,而是有一套“看得见民意”的机制。
自2022年11月以来,当地推出了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核心平台——“深圳-民意速办”。2023年至今,该平台收集到网友提出的城市治理点子超29万条,日均处理诉求约1.4万件。
  
“卷尺哥”的声音能够被及时听到,表明相关地方和部门眼中有网、心中有民。
“卷尺哥”在视频中曝光问题所涉部门,网民并未苛责批评。他们闻过即改、及时改进的解决问题态度,反而赢得了网友的认可。各地各部门公共服务提供者,都应读懂网民的善意和宽容,自觉提升改进工作的动力。
随着社交媒体、移动终端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社会治理,成为“行走的传感器”。对此,相关部门更要做好在线的“应答器”。及时“打捞”市民群众的“牢骚”“吐槽”,进行科学分析研判,才能尽早发现问题、尽快解决问题。
  
网友热评“卷尺哥”、热传相关视频,还有更深切的期待。
长期以来,在某些地方,群众反映身边的问题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如果没有网友举报,没有成为网络热点,相关问题就总是被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失明失聪,让许多小问题久拖不决,拖成了“老大难”,拖成了“导火索”。
“卷尺哥”的视频让网民发现,解决问题也可以有“深圳速度”。期待更多地方和部门能看到、听到网友的点评和意见,正视问题,快速解决。
  
无论卷尺是否测量,问题始终在那里。相比于“坐等”诉求、守株待兔,向前一步、主动出击,从源头上发现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主动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无疑是为人民服务应有的作风和状态。
践行“人民至上”,就体现在及时、扎实地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小问题”上。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就会发现群众利益无小事,每一件实事都能温暖人心。
策划:令伟家
统筹:曹建礼、李代祥、朱斯哲、刘雅萱
题图漫画:潘红宇
版权声明:
“千笔楼”栏目的所有作品,均为新华社合法拥有版权的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单位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社“千笔楼”。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单位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注!
作者: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