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1984年开始布置花坛,1986年首次出现立体花坛,如今国庆“祝福祖国”巨型花篮已成为全民期待的文化符号。天安门广场花坛不仅是首都的节日盛装,更是中国发展的生动注脚。
40余年的历程中,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坛经历了哪些变化?“网红”巨型花篮的背后又“藏”着哪些设计理念?日前,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采访了天安门花坛总设计师、北京城建园林集团设计院高级工程师蓝海浪。作为连续28年参与天安门花坛设计的总设计师,蓝海浪讲述了花坛背后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故事。

△2019年天安门广场。
从“五饼式”到“花篮式”:花坛里的时代印记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这句常被蓝海浪挂在嘴边的话,道尽了天安门花坛40多年来的迭代逻辑。
据蓝海浪介绍,天安门广场从1984年开始布置花坛,此后连年不断,规模和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1986年,立体花坛首次进入天安门广场,以“五饼式”布局开启了国庆花卉装饰的新纪元,即在广场中心布置喷泉花坛,在广场四角布置四组立体花坛。
1987年的“万里长城”“延安宝塔”花坛用10万盆鲜花勾勒出新中国的奋斗记忆,彼时花卉品种仅有菊花、一串红等“老三样”,却以磅礴气势点燃了全民的爱国热情。
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首次承办的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而当年国庆期间的天安门广场上,亚运会也成为花坛的主题之一,既展现了国庆的喜庆氛围,也传递出全民支持亚运、迎接世界的热情。
到了2000年,花坛布局迈入“画卷式”阶段,即在广场东西两侧各布置一组大型立体花坛。
当年,天安门广场国庆花坛突出“万众一心”主题喷泉花坛,其四角各设一个主题造景花坛,同时在国旗杆两侧设水法花坛。花坛总占地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通过点、线、面的综合处理,营造一个国际化都市的节日景观。

△1990年“万众一心”花坛。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心花坛以20余万个红白LED灯管组成“中国印”,可抗10级强风的钢结构与裸眼3D技术结合,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科技实力与文化自信。
蓝海浪还讲了这样一个小细节:“那时候为了让‘中国印’旋转停止时与天安门城楼绝对平行,我们在钢构里埋36个传感器,反复调试了整整三个月。”

△2008年“奥运”花坛。
2011年至今,“花篮式”花坛亮相:中心为“祝福祖国”大花篮,两侧为“吉祥如意”花带。此后“祝福祖国”大花篮成为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的标志性景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蓝海浪大胆突破,将水稻、小麦、大豆等五谷作物装进花篮。也就是这样一个别样的花篮设计,“花篮中有哪些谷物”还成为中学的考试题,这也让蓝海浪颇为意外和自豪,“这说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不仅是‘五谷丰登’的寓意,更是想让年轻人知道,我们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蓝海浪说。

△2023年花坛融入五谷作物元素。
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很多人对天安门广场上的花篮依然记忆深刻:花坛底部有个大大的向日葵,花篮中则加入了和平鸽与橄榄枝。“底部的向日葵图案,寓意朵朵葵花向太阳,花篮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传递出中国对世界和平的期许。”蓝海浪解释说。

△2025年天安门广场中心花坛。
几十年来,天安门广场的花坛以鲜明的政治主题,年年被赋予新的丰富内涵,绚丽的色彩、新颖的艺术造型和磅礴的气势,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在蓝海浪看来,不管花坛如何变化都绕不开一个主题:“花是祝福,人是故事,家国同庆,山河长青。”
科技与匠心:让每一朵花“讲好中国故事”
“做花坛不是堆花,是用活的植物写文章。”这是蓝海浪从1997年第一次参与设计时就坚守的理念。
彼时他刚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带着广西小伙的韧劲钻进花坛设计的世界。如今他的办公室里20余盆绿植环绕,连办公桌玻璃板下都压着历年花坛的手绘图,“这些笔记是我的‘灵感宝库’,我随时记录,如今已经写了几十本。”蓝海浪说。
科技的进步让蓝海浪的“花之梦”有了更多可能。
2013年,花坛首次使用裸眼3D光影技术,将在篮体投射立体、逼真、动感的影像效果;
2017年,他带领团队首次将3D打印技术用于花篮小样制作,1∶50的模型精度达0.1毫米,连花瓣的纹路都清晰可见;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为解决冬季花卉难存活的问题,他们用修剪后的桦树枝、树皮纤维制作“中国结”,搭配耐寒的蜡梅与红果,打造出“零鲜花却满是年味”的冬奥花坛。
“为了测试植物抗冻性,我们在延庆零下20℃的实验室里守了七天七夜,终于找到能在春节绽放的品种。”蓝海浪说。
花坛的设计也处处与时代同行。
在西单园区的花坛里,脑机接口技术模型与智能机器狗相映成趣,还原了科技工作者的日常;金融街的花坛则用鲜花搭建出橱窗、购物袋等元素,“年轻人逛街时能和花坛互动,这才是‘花园城市’该有的样子。”蓝海浪说。
而在科技之外,匠心更体现在细节里。
每年花坛施工前,蓝海浪都会带着团队在广场上模拟拍照角度,“老百姓拍照要露出天安门城楼、国旗和花篮,这三个元素缺一不可,所以花篮的倾斜角度必须控制在15度以内。”
为了节约资源,他沿用往年的钢构框架,只更换篮内花卉,“2025年的钢构比2024年减重了8%,还能多装300盆花,既环保又出效果。”
这种“斤斤计较”的背后,是他对“花坛”的理解:“老百姓愿意和花坛合影,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他们的笑脸就是我的设计图。”

△2025年建国门西北角“和平发展”花坛。
改善民生:让花卉装饰走进生活
“一屋不美,何以美天下?先养好每一朵花,再去装扮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是蓝海浪在社交平台的签名。在他看来,花坛设计不仅是国家级的文化工程,更应成为改善民生的载体。
2020年,他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设计的“绿色梦想”花坛斩获金奖,以少数民族护林员女儿的故事为原型,用23种动物造型与兰花展现昆明的生态之美;2023年,他主导的山西“珐华田园”项目,将煤矿塌陷区改造成集民宿、采摘园于一体的美丽乡村,“以前这里连草都不长,现在春天杏花满坡,秋天核桃满枝,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
蓝海浪的“小屋”更是美艳惊人。
他小小的办公室被他打造成别有洞天的“世外雨林”,因为参观人太多,如今已“谢绝访客”;而他家里不足4平方米的阳台,更是被改造成花园“样板间”,还分为“懒人版”“充电版”“专业版”三个区域。“我想告诉大家,哪怕只有一个花盆,也能把日子过成诗。”

△蓝海浪的阳台花园。
热爱生活的蓝海浪,依然保持着每年解锁一个新爱好的习惯:为设计冬奥花坛学会了滑雪,为研究植物生态走遍了云南的雨林。“我的设计灵感都来自生活,比如看到农民丰收时的笑容,就想把五谷放进花篮;看到年轻人加班的身影,就想在花坛里加一盏‘归巢灯’。”
他说,未来的花坛会更“聪明”,可能会加入互动屏幕,让游客扫码就能了解每朵花的故事;也会更“绿色”,用更多本土植物替代进口品种,“但不变的,永远是用花传递对祖国的祝福,对生活的热爱。”
从天安门广场的巨型花篮,到街角巷尾的景观花坛,蓝海浪用几十年的坚守证明:一朵花可以照亮一个节日,一组花坛可以见证一个时代。
当每年国庆无数人举起手机与“祝福祖国”花篮合影时,他们定格的不仅是美景,更是一个国家在鲜花簇拥中砥砺前行的模样,而这正是蓝海浪眼中“透过花坛看到的未来”:繁花似锦,国泰民安。
记者:王菡娟
文字编辑:王硕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周佳佳


作者:人民政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