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当博物馆“开足马力”延长开放、拓展服务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运营管理的现实压力。人力排班紧张、夜间运营成本攀升、文创开发投入增大……如何破解这些新挑战,成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
面对这一共性挑战,各地正以改革思维探索破局路径。在江苏,一场静水流深的机制创新为博物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01
“两高”政策激活江苏省博物馆内生动力
截至今年10月,南京博物院“小粉炉”冰箱贴上市两年累计销售84万件套,相关衍生品累计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不仅文创热销,2025年,南京博物院依托院藏43万件文物,整合国内外优质文物资源,接连推出13个原创展览。“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VR沉浸展开展3个月,观众已近11万人次。

△南京博物院畅销文创——“小粉炉”冰箱贴
“在文创开发上,有意向策展的年轻同志越来越多,申报项目书的明显增加,文保、古建等研究部门同志也提出了要结合部门研究策划展览的想法。文创商品我们以往每年年均上新产品有400多款,相关措施实施以来已经达到680多款,增长超50%。”南京博物院院长王奇志说,改革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
这一变化,源于去年9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的《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也称“两高”政策,如今正成为激活全省博物馆内生动力的制度引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拾峰坦言,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公众对高品质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在人力与运营方面面临现实压力。

△江苏“两高”政策文件
“过去,像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这样的公益一类单位,主要依靠财政拨款。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观众对高品质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在人力资源、运营经费上都遇到了压力和瓶颈。我们联合财政、发改、人社等部门建立了收支反哺和绩效激励机制。”拾峰说。
02
“七分用于博物馆发展,三分用于人员激励”
为了更好地激活博物馆内生动力,“两高”政策明确,支持博物馆在坚持公益开放属性的前提下,开发更多满足观众需求的临展特展和文创产品,并用这些收入反哺博物馆事业发展。
在“怎么收”方面,江苏省细化了4类8项文创产品开发项目收入清单,涵盖文创商品、IP授权、创意活动等净收益,全部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来源清晰、用途明确。

△江苏省直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项目收入清单
在“怎么用”的环节,江苏实行“七三分”原则:将70%以上的文创净收益用于博物馆的事业发展,比如延长开放时间、打造精品展览和夜游项目;不超过30%用于人员激励,这样既保障了博物馆服务效能的持续提升,也让工作人员的付出能得到合理回报。
“怎么奖”同样关键。江苏省文物局联合了宣传、财政、人社等部门,专门建立了一套博物馆开放服务效能评估机制,覆盖多个维度,评估结果直接与绩效工资总量挂钩,实行动态调整。
在此背景下,南京博物院于2024年9月出台两项内部激励文件,分别针对延时开放补贴与文创开发奖励。
前者提出,对参与延时开放的所有一线员工发放延时补贴和劳动奖励,并附有发放标准;后者则对馆内具有创造性的展览项目、服务公众的社会教育项目、文化创意衍生商品和其他文创开放项目进行奖励激励。院内引入“部门分类、奖励分等、责任分级”的分配机制,尽可能地实现激励公平、导向清晰。
截至目前,参与延时开放的所有一线工作人员收入均有一定增幅,有效调动了员工参与延时开放的积极性。
03
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跟进出台改革政策
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9部门今年9月印发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支持文博场馆创新办展方式,其收益可按规定用于绩效激励,根据工作成效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鼓励文博单位开放馆藏资源,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文创、数字产品。
这项内容已在江苏等多地先行先试。“两高”政策实施后,江苏省13个设区市全部跟进出台了改革政策,带动博物馆事业迎来发展热潮。特展《从拙政园到长物志》巧妙地以名园拙政园为起点,以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春夏秋冬四时雅事为线索,展现古人的园林雅趣、生活美学,让游客体会到一份穿越时空的“松弛感”。

△苏州博物馆特展《从拙政园到长物志》
“我们今年暑假新推出的《从拙政园到长物志》的园林特展,还有我们现在配合特展推出的一些AR眼镜的导览设备,这些都是没有用到我们财政的公共预算支出而独立安排的项目,这个就可以在缓解财政压力的同时,也创新我们服务模式。”苏州博物馆副馆长李喆透露。
目前,江苏各地市直博物馆延时开放期间的加班费主要由市财政落实,重点保障编外用工和安全保洁人员。李喆透露,在苏州博物馆,省市两级的激励政策已经落实到了为馆内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部门和员工。其中,对延时服务人员按每人215元/天标准进行奖励,对文创开发也推出了激励办法。

△苏州博物馆热销文创商品
“针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项目负责人和普通员工,都给予奖励绩效,具体到文创部门,我们苏博文创的IP授权项目,还有我们爆款的吴王夫差剑的毛绒剑、香氛纸花等多个项目和产品,它们的负责团队和同事都获得了激励。”李喆告诉记者。
04
以“小切口”撬动博物馆“大发展”
当前,各地“爆款”博物馆文创正在让文化遗产从“橱窗里的标本”变为“生活中的伙伴”。
凤冠冰箱贴创下国博近20年来单品及系列文创销售纪录;天宫藻井冰箱贴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浓缩于方寸之间,上架即售罄;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共推出1200余款文创产品,销售总量超300万件……文创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同时,也正在把越来越多的观众“带回”博物馆。

△观众在南京博物院围观“小粉炉”原型——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
南京博物院文化创意部主任田甜向记者透露,每年年底,南京博物院会在官网、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发布下一年的研发主题和方向,主要是配合特展临展、重大主题活动,以及重要节日节气等。围绕这一方向,文创开发设计人员积极与各合作企业对接,进行产品研发。
本着对观众负责、对产品负责的精神,博物馆建立产品研发会机制,所有提交的设计样稿或产品必须经过产品研发会审核方可上架。奖励机制则覆盖研发与经营两端。
“针对研发领域,南京博物院对全年所有(文创)商品,按照伴手礼、潮玩产品、时尚生活等品类的销售业绩进行排序,对排名靠前的商品对应的设计师或团队予以奖励;针对经营领域,会按照各店铺增长率进行排名,对达到目标值且排名前列的店铺团队予以奖励。”田甜说。

△“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VR沉浸展开展以来广受欢迎
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其中,江苏突破1.39亿人次,位列全国第一。“两高”政策实施一年,全省博物馆共推出1046个主题展览,平均每天有近3个新展与观众见面,“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巡展活动,10个月接待观众近210万人次;全省新开发文创产品4659种,实现文创总收入5.67亿元,展现出机制创新释放的澎湃活力。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拾峰透露,下一步,根据省直博物馆延时开放服务收益情况,江苏拟对博物馆增值延时开放服务增核绩效工资,实行按月申报、及时兑现机制,确保人员及时享受政策红利。
当“博物馆热”成为常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公众高涨的文化热情,也有对博物馆运营管理能力的深度拷问。江苏的探索证明,唯有直面真问题、推动真改革,才能将文化的热度转化为发展的动能,让古老的文物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监制/王磊
记者/丁飞 钱成 黄成 徐大为 黄冠华 朱振海
微信编辑/杨惠珺
作者: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