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话少了,孩子就好了 | 新黄河AI晚读
新黄河综合  2024年08月31日

又到开学季,这是家长的期待与孩子新起点的交汇点。

很多时候,孩子有问题,不是因为父母沟通太少,而是因为“沟通”太多。

父母话越多,亲子关系越紧张。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超限效应”

指的是因为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尤其到了青春期,孩子对于“我”的概念越来越强烈,渴望独立和自由。

如果家长还是反复唠叨、肆意指责,孩子积压已久的情绪就会爆发出来,出现各种“叛逆”的行为。

父母话越多,孩子越差劲。

很多类似的家庭里,父母的声音和学习要求等欲望总是压过孩子自身。

一旦孩子表达与自己不同的想法,父母就会用发脾气或者唠叨的方式来“镇压”,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想或者不敢发声了。

哪怕他真正遇到了学习的困难,内心也没有力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只能一味地承担和忍受,直到坚持不下去,对学校产生恐惧和逃避心理。

不是孩子不想学习、自甘堕落,而是在父母密集的唠叨声中失去了向上沟通的力量,也丧失了努力上进的动力。

有研究表明,重复的频率与说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线”。

也就是说,当同一件事被重复的次数多了,孩子反而听不进去了。

当孩子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自然愿意和父母敞开心扉,也愿意发自内心地变好。

很多时候,你的话少了,孩子自然而然就好了。

很多父母都头疼,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到底应该如何跟孩子相处?

想起知乎上有个帖子“普通家庭应该如何培养孩子?”

有个高赞回答这样写道:

春天带他去郊游,秋天带他去山里摘瓜果,暑假带他去田野里奔跑,周末带他去博物馆;

没事多炖几锅肉,他踢完球回来饿得嗷嗷的时候,盛上热腾腾的大米饭,裹着肉汤夹着肉,又烂乎又黏嘴,一碗接一碗,吃得他放下筷子直犯困。

多包几顿饺子,让他请同学来家,玩玩闹闹,一通乱耍以后,一屉一屉地下。看着他们几个,嘴里满满腾腾地塞着饺子,还在那比谁吃得多。

总结下来,想要养好孩子,跟孩子保持和谐的亲子关系,秘诀就六个字:

多做事,少说话。

也就是说,当父母闭上嘴巴,不过分担心和打扰,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孩子自然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当你闭上嘴、不镇压、默默付出,安静地守护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就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就是孩子最依恋的对象。

想要成为优秀的父母,就一定要学会“闭嘴”。

教育当中,有时候“无声”,真的比“有声”更有力量。

综合编辑:郑楚翘  剪辑:郑楚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