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向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深刻总结国际经验、充分认清国内实际后作出的战略抉择。唯有坚定不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制造业这块“压舱石”筑得更稳更强,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底气充盈。
坚定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意义
制造业是创新活动的载体。理论上,制造业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耦合点,它让工程师有实验的土壤,让科学家有转化的舞台,让工匠精神与科学精神在同一条生产线上交汇。实践中,我国正以制造业为载体,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引擎。
制造业是共同富裕的保障。制造业的兴旺,意味着广阔的就业空间和稳定的社会结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稳压器”。佛山的家电业、东莞的电子业、潮州的陶瓷业,既是支柱产业,也是千万家庭的饭碗与希望。
制造业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从经济安全看,核心技术不能靠买,关键装备不能靠外,掌握制造业,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从科技安全看,芯片、航空发动机、高端材料、精密仪器,每一项重大科技攻关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制造环节。从战略安全看,舰船、航空、卫星的基础也是工业制造。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塑造制造业新优势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让数据成为新动力。一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5G专网、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平台建设,实现设计、生产、物流、服务的全流程互联,让数据成为生产和创新的原材料。二是攻关核心技术。重点突破工业操作系统、智能传感、机器人控制、数字孪生、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技术体系。三是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广“智改数转网联”工程,培育一批智能工厂、灯塔工厂。
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让生态成为新优势。一是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鼓励企业自建分布式光伏、风电等项目。二是推进循环经济。建立绿色设计与再制造体系,推广“无废工厂”“零碳园区”。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原料选择、生产过程、回收利用的绿色闭环。三是强化科技赋能。推动节能装备、碳捕集与利用、智能能耗管理等技术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识别碳排环节,实现能效最优配置。
推动制造业融合化,让服务成为新形态。一是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服务型制造新业态。引导企业从“卖产品”向“卖解决方案”转变,发展“产品+服务”一体化供给。推广装备制造业的总包服务、家电产业的个性化定制、汽车产业的全生命周期维护模式。二是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检测认证、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软件信息等配套服务,构建制造业高端服务体系。鼓励建设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转型。三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服务型制造统计和评价体系,出台税收、金融、知识产权等配套政策。培育懂制造、懂服务、懂数字的复合型人才,打造跨界创新的人才队伍。
作者简介:朱向东,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2025年度广东省社科联青年学术工作坊牵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