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唐泽文 文/视频
这两天5.5G,也就是5G-A的话题在网络上热度不低。
看到各种转载的相关信息,说实话,我自己是有些失望的。一年零两个月之前,我就开始写5.5G的稿子了。科普讲解、现场测速、行业洞察、专家分析、本土布局,各个角度都进行了分析。
但在一年多之后的今天,网络热传的各类信息,相对去年的新闻,几乎没有任何信息增量,这就不免让人有些担忧:一年多时间,5.5G究竟发生了多大变化?
今年4月召开的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上,针对“5G商用到现在已有7年,这期间我们是否做得足够好?”这个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还不够好。
一个直观的体会是,尽管5G理论速度比4G快了十倍,日常使用实测也快了七八倍,但你是不是仍然觉得,似乎不用5G,手机上的事儿也都能干,几乎没什么实际影响?
这一次,5.5G的理论速度又比5G快了十倍,是否又会重蹈覆辙——手机不用5.5G,就用5G,甚至4G,也不会有什么实际影响?
这为业界敲响了“警钟”,要想不重蹈这个覆辙,就必须产生“现象级”应用,从“建得好”向“用得好”升级。
这个升级的背后,还需要体制机制的支撑。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的过程,需要更通畅。
相信这中间的梗阻,能够得到更快打通。今年,6G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足见我们对前沿信息通信技术的重视。
“现象级”应用产生的领域看,不少专家认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太赫兹技术、通感融合等领域,都是可以优先发力的方向。
尤其是通感融合方面。
我采访过的5.5G领域的专家数量在两位数以上,几乎在他们所有人眼里,这次升级的重点完全不在可能很扯人眼球的“速度提升10倍”,而在于5.5G的新能力——通感一体。
通俗易懂地解释,这表示5.5G信号不仅是通信信号,还是雷达信号。这意味着今后可能实现的一个状态是:大量基站在构建起通信网络的同时,也客观构建起了一个雷达网。雷达网就像一个24小时不停歇的巨大CT,实时扫描着辖区内的所有情况。这将为应急处理等相关工作提供极为高效的支撑。
这个过程中,有望诞生产生质变的“现象级”应用。
最后,聊一个大家关注的轻松话题:怎么才能用上5.5G。
一个好消息是不用换卡,只要在5.5G网络覆盖的地方,现在的SIM卡就能直接支持。不好的消息是,你的手机款式得足够新,且更新到了最新系统。这意味着如果你更新到最新系统且在有5.5G网络的地方,右上角也没出现5G-A标志的话,想体验就得换手机了。
在四川,这件事儿相对轻松一些,去年5月中国移动就宣布,全省21个市州都有5.5G网络点位覆盖,具体位置可以向自己的手机运营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