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杂志社评论员 肖正华
近年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成为各地政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尤其是“杭州六小龙”的出现,也给各地如何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带来诸多启示。
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从顶层制度上明确了四川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总体目标、重点突破方向和重点任务,既勾勒了产业图谱,又有具体路线图。《方案》紧扣四川产业发展实际,坚持立足优势、体现特色、重点发展、各有侧重原则,明确了各产业可操作能落地的发展思路,将有利于形成比较优势,不断夯实四川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竞争力、影响力。
无论是发展壮大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兴产业,还是加快培育由前沿技术驱动且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未来产业,都要坚持系统性和产业化思维,破除产业碎片化发展带来的弊病,有效支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夯实基础、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系统性思维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底层逻辑。只有坚持系统性思维,才能抓住产业发展的整体和要害。因此,要为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提供体制机制、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人才体系等全方位支持。正如《方案》从关键技术突破、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企业梯次培育、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强化应用牵引等方面明确分工,着力构建从创新策源到转化应用的产业培育链条,体系化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产业化思维是产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产业化是整个经济的各类要素通过不断地调配而趋向配置及效益均衡的过程,产业化思维即对此规律、发展趋势及内在联系间的前瞻与思考,坚持产业化思维才能培育和壮大产业链,助推产业发展。《方案》提出到2027年,新兴产业成链集群发展,打造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0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未来产业创新突破发展,涌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和标志性产品,产业化能力初步形成。这就是产业化思维的具体体现,通过产业化,四川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座和根基将得到不断夯实,并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集群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产业整体效能、促进产业量质齐升,有效破解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与产业结合不够以及经济科技“两张皮”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