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医生的“流量病”得猛药去疴
四川日报  6小时前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余姝满

  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网红医生吗?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提醒公众不要轻信“网红医生”,谨防上当受骗。

  与电视时代的“神医宇宙”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专业医生站到镜头前科普正规医疗健康知识,含金量高了不少。不少公众渴望从网红医生的视频中获取知识。严谨专业的科普是多多益善的,但其中也不乏网红医生为了博流量、挣快钱,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搞起伪科普那一套误导公众。

  一旦掉进钱眼里,被流量遮蔽了眼,就容易变味走偏。在一大批“网红医生”中,有的身份确实是医生,但嘴上说科普实则搞生意——要么在评论区推销商品,要么引导粉丝加群,为一些药店引流。有的则是披上白大褂的假医生,编故事、打造人设,都是为了涨粉带货。更有一些主播,讲段子、忙带货、乱擦边,低俗套路很足,专业含量一点儿没有。还有一些网红医生的科普视频,话术相似、故事雷同,文案几乎一致。“这个药我自己也在吃”“私信发你独家配方”……批量炮制无非就是这一套说辞圈粉、引流效果不错。

  医疗科普是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话题,可那些混杂在专业科普中的伪科普,危害比“神医宇宙”还要凶猛。信息洪流中,仅仅以个体之力难以辨清虚假。一旦专业严谨的真科普被伪科普挤到墙角,那些冒用医生身份或以医生身份进行伪科普的行为就更容易大行其道,不仅会误导普通人,延误病人病情、危害其健康,还会严重破坏医疗从业者的整体形象。网红医生的“流量病”得猛药去疴。

  “网红医生”之所以层出不穷,是因为跟“神医”一样,都是可以批量打造的。这就不得不提网红制造商——MCN公司运营团队,他们深谙网络运行逻辑,专门找医生合作,但代持和经营账号,一切以商业变现为目标。有些医生原本有一颗做医疗科普的初心,可账号管理权不在自己手中,自己出镜似乎也只是短视频脚本的演员而已,有一种“被利用”“被操纵”的无奈。目前来看,行业监管越来越细化,一批创作者“触网”“试水”之后,有的已经回归线下,有的不再和“网红制造商”合作。当然也有人嗅到了发财机会,或跃跃欲试,或已经冲上赛道。

  根治“流量病”,得把脉平台、个人、机构。平台监管存在漏洞,一些网红医生的个人动机不纯,一些机构被利益熏了心,如此一来互联网上不免充斥着各类伪科普。根治网红医生的“流量病”,在于真正理解大众需要的健康科普知识是什么,在于鼓励有资质的医生开设账号反击“伪科普”,在于平台从审核机制等方面做好监管,多管齐下,才能让每一份对健康的渴望得到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