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之后迎暴晴,地质灾害如何防?
川观新闻客户端  6小时前

  川观新闻记者 王若晔

  7月,四川进入主汛期,近日也遭遇了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根据最新气象预测,7月10日至12日盆地大部有中雨,随后进入高温天气,到7月20日后,又将迎来新一轮较强降水过程。

  主汛期是一年中降雨集中期,降雨强度大、范围广。地质灾害与强降雨关系密切,强降雨作用下易引发崩塌、滑坡、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防灾减灾形势复杂严峻。

  接下来的灾害形势如何?暴雨之后迎暴晴,地质灾害该如何防?川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和相关专家。

  灾害形势如何?

  天气快速“变脸”,需保持高度警惕

  强降雨时段是地质灾害高发期。查询历史资料获悉,近10年,全省7月至8月平均发生地质灾害1700余起,占全年六成,连日大范围暴雨、短时局地强降雨等极端天气过程和连日高温干旱发生概率高,地质灾害风险高、成灾快、范围广、危害大、防范难。

  本轮降雨自6月下旬开始,持续20天左右,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覆盖范围集中,暴雨落区与盆周山区、龙门山和青衣江暴雨区、地震影响区高度重合,不少地方甚至刷新历史降雨量峰值。以成都为例,青羊区人民公园、彭州白鹿镇和龙门山镇气象站日降雨量突破了历史极值。

  7月初,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龚凌枫和其他专家赶到阿坝州松潘县小河镇实地考察灾情,连续多天持续降雨,伴随短时强降雨,诱发了泥石流,“雨水冲击力很强,加上地形高陡,有条沟冲出来82吨左右的石头。”幸运的是,因为地灾治理工程以及提前避险转移,避免了因灾伤亡。

  随着雨过天晴,是否可以松口气?“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暴雨后暴晴,依然需要高度警惕和高度戒备。强降雨过后,土地、山体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一旦天晴,地表水分快速蒸发,土石层出现松动,山体就容易开裂下滑,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铁永波介绍。

  地灾如何防?

  抢抓降雨间隙,开展隐患排查

  天气放晴后,基层防灾人员在忙些什么?雅安是此轮降雨中受灾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川观新闻记者联系了该市天全县始阳镇镇长查向伟,“前几天始阳镇最大降水量快要接近150毫米,这几天正加紧开展灾害隐患点排查、核查工作。”

  省地灾防治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雨后核查是四川地灾防治“三查”(雨前、雨后、雨中)工作制度的重要一环,目前四川有3.5万余名地灾监测人员开展日常巡查监测,就是为了第一时间发现隐患。

  此轮降雨过程,因核查及时,一些地方实现避险。比如最近在巴中市南江县团结乡井田村,村干部弋小兵在雨后核查时,及时发现一条新裂缝,随后立即上报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隔天该处就发生了山体滑坡。

  不过,地质灾害隐蔽性强、突发性强、动态性强。近年来国内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事件中约80%都不在已查明的隐患点范围内,受复杂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部分隐患依靠现有的技术手段一时难以被发现。

  进一步加强基层防灾力量,本轮降雨中,四川增派人手,加大对地灾预警区域驻守技术力量的支撑。这几天,甘孜州道孚县技术驻守单位四川省地调院地环中心技术负责人刘方,陆续接到报灾信息,赶到现场进行核查,“核查主要通过无人机、地面调查等手段,看是否有降雨导致的隐患变形或加剧情况,从专业技术角度提出相关处置建议。同时,我们还在加快重点泥石流沟实景三维建设,进一步赋能泥石流沟监测监管。”

  暴雨后迎暴晴,地灾应该如何防?铁永波建议,要注意防范地质灾害的滞后效应,比如在川西理县、茂县一带,早晚温差比较大,又加上太阳暴晒,岩体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会加剧岩体裂隙的发育和张开,导致岩石崩落。此外,要抢抓降雨间隙,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地灾隐患巡排查,尤其是集镇、地质灾害隐患点、交通沿线、在建工程工地营地等重点区域。本轮降雨中,地灾治理工程也发挥了有效作用,接下来动态开展已治理工程清淤加固维护也很重要。

  >>>资讯多看点

  

  点击图片进入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掌上查询系统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