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服务不是真人秀,假借专业身份牟利的骗子理应人人喊打
近日,“网红律师”西绿被指并无律师执业资格,且因涉嫌刑事犯罪被相关律所报案,引发关注和讨论。
据新京报报道,账号有14万粉丝的西绿本名赵某某,之前常在社交平台分享律师工作日常,通过摆拍法庭记录、伪造律师工作内容,打造出“精英、专业”的网红律师人设,到头来竟是个连法考都没通过的假律师,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网红主播这片红海,确实引得不少专业人士诸如律师、医生等涉足其中。这本身无可厚非。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而且,这些专业人士的加入,可以提高平台内容质量,这也是平台所需要的。但一个前提是,网红律师、网红医生等,首先必须是真律师、真医生,必须具备相应专业资质。
像西绿这样的假律师,居然能成为“网红律师”,实在令人震惊。这不仅揭开某些“职业网红”的画皮,更对平台资质审核提出了更高要求。
需要资质门槛的职业,在网上打造人设或贩卖知识,平台首先必须核验资质,这是常识。查询可知,对于医疗等账号的认证,一些平台也确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包括申请规则和材料要求等。但如果是名称中不带律师或医生字样,申请账号是不是就可以蒙混过关?后期发布内容时再讲法律、医疗等专业知识,在不在平台监管范围之内?
网红西绿的账号目前已不可查见,但根据网友的部分截图,西绿的昵称中没有律师字样,而日常分享多是律师相关工作内容,这类靠擦边律师身份博流量,又明显带有误导性的“职业网红”,又在不在平台的资质审查范畴?
当专业服务异化为骗子的流量生意,受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平台对此理应扛起监管责任,避免此类擦边的“职业网红”误导受众;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此类自媒体账号的监管,同时对纵容无资质者发布专业内容以博取流量的平台,进行必要惩戒,提高违规成本。
专业服务不是真人秀,假借专业身份牟利的骗子理应人人喊打。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真正的专业人士走出象牙塔,但绝不需要“西绿们”把执业资格证变成美颜相机里的虚拟道具。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