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打烊≠休息,成都地铁“下班”后都在忙些啥?
川观新闻客户端  5小时前

  

  川观新闻记者 段玉清 成都观察 杨柳

  地铁为什么不能24小时运营?这是很多市民,尤其是深夜归家者的疑问。

  7月10日深夜到7月11日凌晨,川观新闻记者跟随成都轨道集团组织的市民代表、媒体记者以及网络大V“观察团”,走进地铁1号线停运后的韦家碾站,直击停运后的“幕后战场”。

  疑问一:

  为啥国外有24小时运营地铁,成都不行?

  “以为地铁站关闭后,工作人员也休息了。”市民代表说。10日23:58,观察团跟随工作人员进入韦家碾站,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

  工作人员亮出一组数据:成都地铁平均运营服务时长17.98小时/日,高于全国城轨交通均值17.05小时/日,“但17.98小时之外的时间,并不意味着休息。”

  

  7月11日凌晨,成都地铁韦家碾站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交底会。

  韦家碾站区副站区长钟武静介绍,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运营线路每天非运营时间内的设施设备检修施工预留时间不宜少于4小时。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运营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冯旭杰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地铁如同一个高负荷运转的精密“生命体”,每日必须进行全面“体检”与修复,才能确保次日安全可靠。每晚的设施设备检修“是保障运营安全的刚性‘红线’。”

  有市民代表继续抛出问题:“为什么网上看到国外有城市的地铁线路实现了24小时运营?”

  对此,相关负责人介绍,可以24小时运营的地铁依赖其早期多线轨道的设计,但这种线路设计受限于地质条件、建设成本和环境影响,在国内应用不多。冯旭杰介绍,“在国内,地铁普遍采用双线轨道设计,不具备边运行边检修的条件。因此,国内地铁线路夜间需要留有检修时间,以更好保障第二天的运营安全。”

  

  7月11日凌晨,韦家碾站至升仙湖站下行区间隧道,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检修工作。

  疑问二:

  关站后如何检修?

  关站后如何进行设备设施检修?从韦家碾站B口楼梯进站,记者找到“答案”。

  楼梯左手侧的自助售票机旁,值班员伍玥正快速清点回收票款并补充车票,检修人员拆解机器进行检查保养。“每台机器日均处理数千张票卡,齿轮间隙必须严格控制在毫米精度内。”钟武静介绍,全站18台自助售票机需根据检修计划轮番维护。

  不止韦家碾站。成都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每晚停运后,成都地铁全线网423座车站内,电扶梯检修、AFC检修等工种上千名工作人员,需要在有限的几个小时内,同步完成数万项检修任务。

  

  7月11日凌晨,成都地铁韦家碾站车站控制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忙碌。

  11日凌晨1:00许,“观察团”进入韦家碾站至升仙湖站下行区间隧道,此时有6个专业组在这一区间作业。据介绍,轨行区是夜间检修的主场,涉及多个高难度、高精度作业,必须全线停运断电。

  工务检修工侯正杨带领着团队测量轨距、校准轨道高低与方向,“至少要完成400米的轨道线路检查及维修。” 接触网检修工胡谨宇用激光测量仪精确测量定位参数,“双接触线与轨平面高度正负误差需控制在毫米级,否则会影响受电弓取流。” 信号检修工曾鑫徒步了2公里,检查道岔转辙机、紧固螺栓、排查配线等,“当测试到转辙机内的检查柱与表示杆缺口范围不在1.5mm—2.5mm时,就得立即调整、测试。”

  隧道的另一端是地铁的“停车场”——1号线红花堰车辆段。每晚约26列地铁列车陆续返回这里接受全面“体检”,“仅车门防夹测试,就需要在车门上中下位置各检测三遍,保障乘客不被误夹。”工作人员介绍。检修后,25名保洁人员开始进行深度清洁。

  

  7月11日凌晨,成都地铁韦家碾站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清扫工作。

  4:00,车辆检修工完成发车前的最后确认。

  5:12,司机驾驶着轧道车驶出。“每日开行载客首班车前,空载轧道车必不可少。”钟武静解释,它是对夜间所有检修成果的验证。

  轧道车结束后,7月11日成都地铁各线路首班列车准点发出,载着乘客驶向城市各个地方。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