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两区八校”获国家级荣誉
成都日报  4小时前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确定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的通知》,确定了116个实验区、868个实验校。其中,成都市两个区(成都高新区、青羊区)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8所中小学校(成都市石室中学、成都市树德中学、成都七中东部学校、成都市龙泉驿区向阳桥中学、成都市青白江区实验小学、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成都市新津区第一小学、蒲江县蒲江中学)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两区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推动拔尖人才早期孵化

  在教育“双减”中着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成都高新区创新打造“青少年科学院”模式,实施实验室预约开放、科学家导师制,年均举办开放日活动10余场,惠及500余名学生,推动拔尖人才早期孵化。

  青羊区则通过链接四川科技馆、成飞集团等36家科普基地,实现“校馆结对全覆盖”。打造泡小昆虫微展馆、石室成飞航空馆等校内特色沉浸式学习空间20余个。依托航空产业优势,政企共建“K-15青羊航空学区”,引入成飞专家团队授课,打造红色航空课程体系。

  8所中小学校入选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构建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生态

  记者梳理发现,入选学校均构建了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夯实科学教育根基。如石室中学的“三才五向·扬辉课程”、树德中学的“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拔尖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棠湖小学的“全域融合课程”等,贯通基础、拓展与拔尖培养,强化跨学科整合。向阳桥中学则创新基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桥式”学习模式,将知识学习、实践制作、社会行动无缝衔接。成都七中东部学校以“种光课程”实现12年贯通培养,推动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人工智能、大数据成为共同抓手。石室中学打造智慧云数据中心和实验室,构建“教、学、管、评”四位一体智慧教学系统;借助人工智能、互联网及传统实验工具,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探索学习环境;新津区第一小学搭建互联网+教师评价智慧平台,推动教育数字化与科学素养培育协同发展。

  此外,多校通过校企合作、馆校联动,构建学用一体的实践场域,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验证理论、解决问题,实现科学素养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蒲江中学联动四川省科技馆、街道社区等开展沉浸式学习,建设配备先进实验教学设备的生物实践基地;成都七中东部学校着力校社深度融合,不断拓展科学教育的边界;新津区第一小学将跨学科融合教育(STEAM教育)与本土历史文化遗址、现代农业园区等科学场馆资源深度整合,形成立足生活、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新生态。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