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部门“解密”一条气象预警如何诞生
成都日报  4小时前

  

  预报员进行会商研判。

  还未入伏,成都市民就已提前感受“桑拿天”。7月17日10时,成都市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东部部分地方最高气温将超过40℃。一条气象预警信息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存在“温差”?入伏在即,今年成都“三伏天”总体天气情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前往成都市气象台进行专访。

  集体会商+三审三校

  高温红色预警信号这样产生

  “我倾向于晚上11时左右下雨会比较准确。”“需要注意晚上8时北部地区就已经降温。”……7月17日上午,当记者来到成都市气象台时,10余名预报员正围聚在电脑面前,聚精会神地分析着各类气象数据,并对未来三日的天气走势进行会商研判。

  “制作(变更、解除)、审核签发、对外发布,一般气象预警信息会经历这样的‘生命周期’。”成都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唐钱奎告诉记者,以近日连续发布的高温红色预警信号为例,当预报员通过当前天气形势和昨日最高气温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出未来将出现高温天气时,气象台会召集预报员进行内部高温天气会商,并和省气象台进行联合会商,根据高温强度和范围确定相应的预警信号级别。随后制作预警信号,并对内容进行“三审三校”,确认无误后通过多种渠道发布。

  记者了解到,当前气象部门通过空基、天基、地基观测设备,24小时不间断地对温度、气压、湿度、风、雨量、雷电等诸多气象要素进行监测记录和分析,为气象预报预警提供了愈发精确的数据支撑。同时,依托‌AI模型和智能算法等技术,气象部门能够更高效准确地开展气象预报。

  “虽然科技越发先进,但预测未来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唐钱奎介绍说,虽然AI模型能够提供天气走势的模拟信息,但只能做到近似,不可能精确,“可能0.1度的风向偏差,就能让原本预报在青羊区的降雨下在了金牛区,所以依然需要预报员随时进行研判订正,让预报信息尽可能贴近实际情况。”

  高温预报会被“人为压低数值”?

  相差超过2℃即认定预报失准

  不少网友和市民反映,自己测量的温度和气象部门预报温度差异较大,甚至还流传出“气象部门不敢预报高温”的说法。对此,唐钱奎表示,气温是近地层大气环境的温度,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百叶箱须设在草坪上,离地面1.5米,周围较开阔,无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遮挡阳光。

  市民自测温度多暴露于太阳直射下,水泥、柏油路面上温度更高,所以测量出的温度会出现明显差异。至于每个人的体感温度更是千差万别,受到大气环境湿度、风速大小、辐射状况、个人状态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如果以此为标准,将不具备准确预报的可操作性。

  “气象信息需要用统一的标准尺度去监测预报,这样才能进行对比。”唐钱奎告诉记者,“如果同一个地点都测出多种温度,那气象预报就将没有标准可循,也就失去了预报的意义。”

  据了解,气象部门对预报员有着严格的检验和考评标准,如预报温度和实况温度相差超过2℃,即被认定为预报失准。

  入伏在即

  成都今年“三伏天”平均气温偏高

  本周末,成都将迎来降温,但在7月20日也就是本周日将正式进入“三伏天”。“三伏天”是小暑至处暑之间气温最高、湿度最大、闷热感最突出的时段,由初伏(头伏)、中伏、末伏三部分组成。据了解,今年三伏天全程仅30天,打破了近10年40天“长三伏”的“垄断”,成为2015年以来最短的“三伏天”。

  今年“三伏天”成都天气如何?唐钱奎表示,预计今年三伏期间(7月20日至8月18日),我市平均气温较常年显著偏高,其中,中伏和末伏期间高温天气较常年偏多,有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出现的可能,高温期间湿度也比较高,体感会比较闷热。降水量总体和常年持平,降水过程时空分布不均,多对流性天气,大概在初伏的中期、中伏的后期以及末伏的前期会有比较明显的降水天气出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谢夏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