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何川) 7月11日至17日,四川省盐边县“火把节”盛大举行。万千火把点燃夜空,照亮当地各族群众携手奋进的共富之路。记者深入盐边,探寻这传承千年的火把如何在敬畏自然、恪守古礼与拥抱创新中赓续文明薪火,书写以文化撬动共富的时代答卷。
盐边县地处北纬26度最美风景线,森林覆盖率达65%,是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中国天然氧吧。据《盐边县志》记载,盐边拥有三千多年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繁衍生息。
近年来,盐边致力于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向世界展现独特民俗魅力。4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赓续民族文脉。依托丰富自然资源,当地积极开展文旅融合活动。
7月15日,记者从成都乘高铁抵达盐边,再乘车前往活动主会场格萨拉彝族乡。盐边县文广旅局工作人员透露,攀枝花市区至盐边县的高速公路项目已提上日程,预计尽快动工。届时,盐边“火把节”将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旅游致富之路将越走越宽。
7月16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格萨拉彝族乡火把广场旁的松林。藏族村民格桑一家已在露营区点燃篝火,煮起盐边油茶。格桑表示,尽管“火把节”是彝族传统节日,但长期共同生活让各民族亲如一家,这也是其他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为占得好位置,他们15日下午便早早赶来露营。
盐边的彝族、傈僳族、苗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先民源自秦汉时期,定居雅砻江一带,逐渐形成如今31个民族融合聚居的形态。千百年来,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艺术、民间习俗不断交融,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大笮文化。
活动正式开始前,“共富集市”已点燃游客热情。盐边各地村民带来的土特产与各地美食汇聚一堂,烧烤、火锅、小羊腿等应有尽有。来自成都的游客张先生称赞:“这里吃到的烤乳猪,是我吃过最正宗的。”
7月16日13时,重头戏千人“朵洛荷”表演开始。千名身着彩衣的各族姑娘撑黄伞、携方帕,自半山迤逦而下,踏出层层涟漪。黄色伞浪与斑斓裙摆随风翻飞,宛如流动的索玛花海,再次点燃观众热情。彝语中,“朵”意为火,“荷”意为歌颂,“朵洛荷”即“对火的赞颂”,象征对光明与生命力的礼赞。记者注意到,除彝族姑娘外,表演队伍中还有藏族、仡佬族等民族成员。主办方表示,在传承中创新是“火把节”广受欢迎的原因,这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成效显著。
14时30分,格萨拉相亲大会甜蜜开场,青年们在歌声笑语中大胆牵手。15时30分,传统竞技擂鼓开赛——摔跤、斗鸡、斗羊轮番上演。摔跤手激烈角逐,观众为胜利者喝彩,也为拼搏者鼓掌。斗羊赛场,“嘭——”的撞击声充满力量,坚硬的羊角猛烈相碰,胜者昂首,败者黯然,现场趣味盎然。
19时许,在歌声中,千只火把点燃全场热情,主会场一片欢腾。欢乐持续至深夜,仍有游客在露营区搭起帐篷载歌载舞。
盐边县文广旅局负责人介绍,2025年盐边县“火把节”以“各族群众心连心 携手奋进共富路”为主题,设格萨拉主会场及红果、温泉两个分会场。活动首次深度融入共同富裕主题,通过“文旅+活动+产业”模式,探索山区民族共富新路径,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