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驴”拴哪儿? 偌大的城市里办法总比困难多
成都商报  4小时前

  精细引导电动自行车有序停放,也是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近年来,以“电驴”(电动自行车)为代表的非机动车,在大城市井喷式增长。北上广深“电驴”保有量均超过500万辆,其中上海最多,超过1000万辆。

  随之而来的停车问题,成为不少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心病。因不少驾驶者“路障式”停车,增加了公共空间的安全隐患。甚至不少小区保安公开抱怨,日常工作中最累的事就是“抬电驴”。

  “电驴”围楼堵路,何以解围?有些人首先想到的是“禁”,从禁行到禁停,甚至禁售。然而,“电驴”数量的大量增长,本身就是民生需求的直接反映。而相比开车堵、地铁挤、自行车考验体力,“电驴”有着鲜明的优势。

  事实上,当人们抱怨“电驴”的缺点时,也常常忽略了全国主要大城市庞大的汽车保有量。2023年底,上海汽车保有量就超过500万辆。一辆汽车的占地面积大概是电动自行车的好几倍,如果单纯从对城市空间的占用看,汽车对公共空间的挤压,要远超小巧灵活的电动自行车。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对“电驴”都是禁不如疏。精细引导电动自行车有序停放,也是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不少大城市尤其是老城区,在规划建造时甚至都没有非机动车道,这也常常导致一些非机动车不得不向机动车道或人行道“借道”。而城市规划具有滞后性,且由于成本巨大,往往不具有推倒重来的可能性,只能在现有空间基础上做更加合理的空间分配。

  去年修订实施的《成都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就明确,车站、医院、商场、学校、展览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公园等公共建筑、公共场所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配套规划、建设非机动车公共停车设施。新建住宅小区,应当规划和配套建设非机动车集中停放场所和集中充电设施。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增建、改建非机动车集中停放场所和集中充电设施。

  超大、特大城市的任何“边角料”,都可以是宝贵的空间资源。前不久,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通过“挖潜+靓化”的方式,对市管8条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划线,新增非机动车停放位超万个。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对“电驴”的管理,也可以更加智能化。比如前不久,深圳龙华区民治街道采用“挪车小程序”管理违规停放车辆,让停放更加有序。

  在偌大的城市里,办法总比困难多,路边、桥下也总可以腾出一些空间来。正如大城市里有金领、白领,也有蓝领、外卖员、保洁员等各类城市建设者和维护者。汽车时代,也该有电动自行车的一席之地。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翟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