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端”协同增信 四川出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信任”问题
四川在线  昨天 17:05

  四川在线记者 卢薇

  7月30日,省发改委联合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正式印发《关于健全中小微企业增信制度 进一步推动解决融资有关问题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围绕金融端、政府端、企业端、社会端“四端”协同发力,提出18条具体措施,旨在健全中小微企业增信制度,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增信”即增进信用。中小微企业提升信用后,往往更容易获得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但仅仅依靠企业自己的力量,要快速提升信用评级却不是一件容易事。

  此次《若干措施》提出“四端”协同增信模式,合力解决这一“信任”问题:在金融端,要求加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力度,包括提高信贷供给、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落实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和不良容忍度政策,同时鼓励中小微企业开展股权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规范成长后到北交所上市,还要求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能力、用好信用信息资源,为小微企业准确“画像”。

  在政府端,《若干措施》要求健全以服务中小微企业为目标的增信制度,完善担保保险增信,积极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文化旅游等我省15条重点产业链开展重点行业特色增信,支持国家级省级新区、开发区等园区企业打包增信,降低单体融资门槛;并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等政策撬动支持作用,用好省级风险补偿资金池,优化"政银担"分险机制,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最高给予其年化新发生担保额1%的业务奖补。

  在企业端,引导小微企业强化自身信用建设。《若干措施》提出各地各部门要指导帮助小微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搭建技术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在社会端,积极营造优良宽松社会信用环境。四川将建立企业信用画像主题库,推行"六型"信用承诺制,实施A、B、C、D四级差异化监管。其中,A级企业可享受"免申即享"政策,D级企业将面临严格监管和融资限制。此外,还明确完善信用修复机制,支持小微企业便捷重塑信用,恢复生产经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