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铮华开展田间病虫害调查。
四川在线记者 吴浩
“我还在地里,能稍微晚点不?”8月22日,当记者联系上四川农业大学的博士生金铮华时,他的电话那头,蝉鸣声不断。
助力青年人才培养、激发青年人才建功热情,2024年上半年,四川农业大学在川内率先启动并落地“青年实干家计划”,金铮华正是其中一员。
助农是持之以恒,积累下来就是巨变
成都市蒲江县团结村村民罗大叔已种植多年爱媛橙,以往,他种出的爱媛橙总是不如村里其他农户的有卖相。
但这个夏天,有了可喜的变化——罗大叔家的爱媛橙,每斤增收1—2元。“金额不大,但这是我们团队连续多年努力的结果。”金铮华和他的队友们都很兴奋。他介绍,刚认识罗大叔时,他家果园管理很不科学。
“村里组织了培训,但我年纪大了,能记住的知识很少。我腿还有残疾,平时打理得也没有其他人勤快。”罗大叔对自己的问题看得清楚,但是办法不多,直到金铮华和同学们跟着导师来这里开展社会实践。
“叶子和枝丫太密了,阳光照不进来,里面的果子就长得不好。”“在花量多的年份要舍得疏花疏果,叶果比例这样计算。”……大家不仅给罗大叔赠送轮椅、有机肥等物资,还现场开展柑橘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现在产量提升了不少,而且品质上去了,单价也涨了。”
“罗大叔一家收入增加了,生活越过越好,这正是我努力的方向。”金铮华感叹,助农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不能求快,一步一步优化,积累下来就会有巨变。
有了罗大叔家的案例,大家信心更足。为了帮扶更多残疾人,今年,一场场根据残疾人需求定制的个性化培训不定期展开,已有30余名残疾人受益。
金铮华分享社会实践感悟。
见证果农从“跟着学”到“带头干”
“去年,我们组建起‘精兜耘—科技助力柑橘耕耘’实践团队,重点向果农推广“精兜耘”小程序,希望提升大家病虫害快速识别、高效防治的能力。”这是一个图片识别类的小程序,金铮华介绍,农户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一,推广过程并不顺利。他和队员们除了挨家挨户走访介绍外,还要把“最后一公里”服务好——帮助农户注册、一对一指导使用,“我们还为每一户农户量身定制了防治方案。”截至目前,金铮华和队友们先后服务的农户超过了500户。
“通过几年社会实践,我想明白了自己未来要做什么。”金铮华告诉记者,做好基层农户的农技服务应该就是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我学的就是这个,我的兴趣也是这个,我很期待自己能在乡村振兴一线发挥作用。”
一个月前,在“青春与成都共奋进”——“咱村里的年轻人”文明实践圆桌会上,作为扎根蒲江的青年实干家代表,金铮华分享了自己的经验:“青年在乡村发展需要‘肯实干’,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三扎工作法’。”金铮华说,“三扎”是扎进果园看长势、扎进农户听诉求、扎进地头记数据,“我觉得最好的状态就是,大家一起见证果农从‘跟着学’到‘带头干’。”
除了开展学术类的社会实践,金铮华还结合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围绕基层治理、文明实践、农村青年素质提升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需要进一步做好多学科交叉协作,大家同时来参与,形成合力、促进交流。”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