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张蒙
入秋以来,位于雅安的宝兴县邓池沟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成为了不少研学游客亲近大熊猫的首选地。营地内,大熊猫憨态可掬的身影,吸引着人们驻足观察。10月15日,2025四川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走进雅安,在这片被誉为“大熊猫家园”的土地,探访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依托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实践。
宝兴县邓池沟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
“营地内年龄最大的大熊猫25岁,最小的6岁,它们在这里生活得非常好。”在该溯源营地,工作人员陈杨向采访团介绍着园内大熊猫的生活情况。这个生活着5只大熊猫的营地,已成为大熊猫文化溯源和博物科普的重要窗口。
陈杨透露,今年已接待来自多个国家的研学团次约130个,全年游客量约30万人次。在这里,研学团队不仅能近距离观察大熊猫,还能参与“青团”造纸、植物标本制作等特色活动,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大熊猫的点点滴滴。
毗邻的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样是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保护区内有1000余种动物,其中首次在宝兴科学发现命名的动植物就超过600种。”该保护区自然教育导师何冬兰介绍,保护区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自然教育,带领孩子们安装红外线监控相机、学习野外救生知识,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大自然,怎样去热爱大自然”。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宝兴县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森林粮库名县”等称号。县内不仅建成大熊猫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还依托生态资源推动乡村振兴。
沿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脉络继续探访,在荥经县龙苍沟,采访团来到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这里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首个自然教育学校。“孩子们来到这里,就像走进童话森林。”学校总务杨晓琳介绍,学校开设博物、探秘与可持续发展三大系列课程,共30多个项目,涵盖植物标本制作、防鸟撞纹绘制、林间搭建等内容,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孩子对自然的热爱。
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
此外,为控制人为影响,学校实行访客预约制,每日接待量不超过150人。“从行程宣导到课程设计,环保理念贯穿始终。”杨晓琳表示,学校目前主要面向亲子家庭、国内外自然教育导师等群体,运营五年来已累计接待8万余人。杨晓琳坦言,有不少孩子在离开时表达了对学校的留恋。“他们在这里的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充满探索与乐趣的。”
从溯源营地到森林学校,大熊猫国家公园不仅成为物种保护的屏障,更成为自然教育的活课堂、生态价值转化的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