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宜宾海事守护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环球时报客户端  8小时前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守护好她的清澈与健康,是上游地区的重大责任。位于万里长江起点的四川宜宾,时刻牢记“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的殷切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作为长江上游水域的重要监管力量,宜宾海事局积极履职,多措并举,在守护一江清水的实践中展现了上游担当。

  强化区域协同 共织流域保护网

  “我们深刻领会‘上游意识’所蕴含的大局观与责任担当,宜宾海事局着力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动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2025年10月14日,第五届“我家住在长江边”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在四川宜宾——“万里长江第一城”正式启幕。宜宾海事局副局长匡洪说,2023年6月,联合川、滇、黔、渝四省(市)海事部门共同启动“牢固树立上游意识 守护好一江清水”联合行动,构建起区域联动执法新格局,重点瞄准船舶污染行为,形成监管合力,为长江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提供了坚实保障。

  同时,该局积极推动建立川滇黔渝联盟框架协议,强化绿色发展协同,为宜宾在2024年实现绿色低碳产业占比44.8%、GDP显著增长与PM2.5浓度下降、空气质量提升的协同增效贡献了海事力量。

  聚焦船舶污染 推动治理精细化

  “围绕船舶这一水上流动污染源的控制,宜宾海事局精准施策,成效显著。”匡洪说,一方面,推动船舶污染物“零排放”治理模式从长江干流向金沙江、岷江等支流延伸,会同省内宜宾、乐山和云南昭通市交通运输部门构建干支交汇水域防污联动监管长效机制。创新打造400总吨以下船舶防污治理的“宜宾模式”,实现了辖区船舶防污设施设备全改造、污染物接收链条全畅通,并首创推广使用“垃圾分类计量标签”。

  据了解,截至2025年9月,辖区船舶垃圾实现应收尽收,连续五年保持船舶污染防治无事故,年度接收污水3873.9立方米、残油废油2.9立方米、垃圾23.7吨。

  另一方面,坚决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联合市检察、公安、生态环境等11家单位签订《宜宾市长江大保护合作备忘录》,建立健全联席会议、联合执法、信息互通等工作机制。推动完成辖区39艘餐饮趸船的上岸拆解,督促港口码头完善船舶污染物接收与岸电设施,全面实施船舶污染物“零排放”。通过常态化监督检查与定期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采砂、非法捕捞等行为,巩固了齐抓共管的长江大保护格局。

  助力生态修复 提升水域生命力

  “宜宾海事局不仅严控污染,更主动参与水域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宜宾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22年起,积极配合农业农村部门实施长江禁捕退捕工作,参与清退岸线、拆除违法建筑,助力全市提前两年完成155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推动优良水体比例提升。

  据了解,宜宾海事局还协助开展珍稀鱼类增殖放流工作,累计放流珍稀鱼类1500万尾,有效促进了水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

  智慧赋能监管 筑牢安全环保底线

  “守护清水,安全保障是基础。”宜宾海事局通航管理处处长程自然用一句话进行了概括。他说,近年来,宜宾海事局大力提升智慧化监管水平,建设了覆盖辖区的69个视频监控点位、3处甚高频基站和9处AIS基站,实现了对辖区船舶“看得见、听得到、喊得应”的全天候监控。

  据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科技与信息化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宜宾海事局率先在长江干线四川段建成首个智能卡口,并完成渡船智能监控系统建设。通过深化智管平台应用,全面推行“风险触动、任务驱动”的海事监管模式。

  针对水上交通安全监管难点,深入开展枯水期、急流险滩、干支交汇水域、大型船舶航行等风险研究与对策制定,绘制推荐航路,明确会船水域,联合发布安全管理通告,制定了10项针对性强的管控措施。据资料显示,近五年来,年均保障进出港船舶8000余艘次,实现了辖区零事故险情,为各项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创造了安全稳定的水域环境。

  有不限于宜宾海事局在内的各方共同努力,宜宾段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23年岷江干流宜宾段近20年来首次100%达到Ⅱ类水质,长江、金沙江干流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江之头”成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匡洪表示,下一步,宜宾海事局将继续在《中共宜宾市委关于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的决定》指引下,持续发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深入推进守护一江清水各项行动,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建明 闫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