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王晓军 本报记者 张好雨 整理
晨光漫过碧峰峡的青山,景区周边的民宿群升起袅袅炊烟,村民王大姐正将时令菜蔬摆上餐桌。看着这幅热闹的图景,我总会想起20多年前初到这里的模样——那时村民虽然守着绿水青山,但日子过得却并不算“美丽”。作为雅安市政协委员、雅安祥源碧峰峡旅游有限公司董事,扎根碧峰峡的27年里,我始终将政协履职与文旅主业结合,努力用实际行动让共富图景从蓝图变为现实。
2020年,碧峰峡成功创建为雅安首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3年,又获评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我们对“景区发展、群众受益”的积极探索。我始终认为,景区不能是“孤岛”,需要与周边村庄拧成发展合力。于是,依托陈志全委员工作室,牵头搭建“景村一体”发展模式:景区帮村民提升民宿经营本领,对接游客资源;村民用干净整洁的民宿、地道的农家菜,为景区留住游客。
如今的碧峰峡周边,38家精品民宿错落有致,200余家农家乐生意红火,6000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更让人欣慰的是,委员工作室收集的20条村民建议,有15条都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政策——乡村旅游专项贷款帮民宿业主解决资金难题,民宿星级评定标准为服务质量提升指明方向。每次路过村民李大哥的民宿,他总会拉着我说:“陈委员,要是没有景区带着,我哪能把自家老房子改成现在这样,一年能挣十几万!”
我一直在琢磨,如何将散落的景区资源串成“珍珠项链”,让更多游客留下来、多逛逛。2022年,我牵头推动成立雅安市景区联盟,整合11家景区的资源,推出“雅安旅游一卡通”。这张卡涵盖49家A级景区,亮点是我们设计的“127”分成模式:一卡通运营公司及平台技术方拿10%,各个景区按门票价格先分20%,剩下的70%根据游客年度游览轨迹和景区贡献率再分配。该模式既保障了小景区的基本收益,又能激励各景区提升服务、吸引游客。截至今年7月,一卡通已售出15万余张,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超1.8亿元,相关旅游收入也突破8000万元。
文旅发展离不开文化“灵魂”。在同心共建现代化名山“文旅融合”实践基地百丈湖湖畔,我们联合市政协书画院办了场“茶香墨韵”雅集活动。数十位书画家现场挥毫,将百丈湖的山水、雅安的茶香融入作品。这些作品后来变成茶具包装上的图案、民宿墙上的装饰,连游客买的伴手礼上都有了雅安的文化印记。
作为政协委员,我深入调查研究,走遍宝兴、芦山、石棉等地,认真倾听民声,记录“民宿融资”“景区周边交通堵”等问题,整理形成建议20条,其中15条获区委、区政府采纳。围绕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我提交提案3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18条。引导村民组建旅游、农家乐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共享旅游红利。
如今,碧峰峡又有了新目标——打造国家级度假区,实现从观光型景区向度假型景区的转型升级。接下来,我们将强化与邛崃天台山、大邑安仁古镇、都江堰景区等的联动,通过线路串联、产品组合,推出更多特色旅游产品,让雅安的文旅名片更亮。
回首过往,从推动“景城融合”“景村一体”到打造景区联盟,从推出一卡通到注入文化灵魂,每一步都离不开政协委员这个身份赋予我的责任。这身份不仅是荣誉,也是沉甸甸的担当。未来,我仍将以碧峰峡为纸、以实干为笔,继续书写文旅赋能共富的故事,为雅安建设“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