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研“下书架” 助力成果“上货架”
四川日报  11小时前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若晔

  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矿”。近年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升,但仍有很多沉睡在实验室,未能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应用。如何推动科研“下书架”,助力成果“上货架”?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发布《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速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加速行动计划》),明确10项重点任务,通过提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聘任专业技术经理人等举措,为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按下加速键。

  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孟强,长期致力于电动车辆电源和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用先进能量转换与存储技术等研究开发和应用。

  此前,吴孟强团队已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将动力储能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相关专利落地为批量化生产线。目前,磷酸铁锂、钠离子等产品远销欧洲,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

  “校企合作中的收益分配,是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的关键之一。”谈及科技成果转化的经历,吴孟强的感受道出了不少科研人员的心声。《加速行动计划》针对这一痛点作出调整:大幅提高成果完成人的收益比例,并赋予其更大支配权。

  调整前,成果的转化收益,学校收取30%,成果完成人获70%;调整后,成果完成人可获得90%的收益。“不仅如此,经费使用也更灵活。”吴孟强说,这笔收益既能用于奖金绩效,也能作为后续研发的业务费,自主化、多元化的使用方式,进一步打消了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间往往要经历漫长且复杂的对接、试错过程。如何更好地让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也是困扰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难题。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懂法律、技术、市场、财务的复合型人才。”电子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泽祥深有感触,“很多技术团队手握大量成果,却不知道怎么产业化;有些资本主动对接,但深入沟通后可能会发现对方过于急功近利,合作难以推进。”

  针对这一难点,《加速行动计划》提出“引育并举”策略:计划组建一支不少于50人的技术经理人队伍,设立专项工作经费支持其开展工作,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红娘”,后续逐步向市场化过渡,实现自我运营和发展。

  《加速行动计划》试运行两个月来,已有60多项专利成果通过转化、许可等方式成功落地,科研“下书架”、成果“上货架”的路径正逐步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