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增速居全国前列,四川金融何以精准“灌溉”实体经济?丨“数”读三季报④
川观新闻客户端  2小时前

  川观新闻记者 卢薇

  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金融运行情况显示:9月末,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居全国前列;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0%。在存贷款“量增面扩”的同时,金融资源加力向“五篇大文章”所涉重点领域配置,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增强。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同比下降47个和49个基点,降至3.79%和3.77%,居民和企业利息负担显著减轻。

  

  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发布2025年三季度四川金融运行情况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四川金融如何服务大局,支撑起全省经济的“血脉”?

  存贷总量“双升”,“活水”丰沛滋养实体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顾婧表示,前三季度,四川金融体系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稳固的货币金融环境。

  今年以来,全省存贷款实现稳步增长。数据显示,9月末,全省存款余额1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0%,比上年同期多增2053亿元。值得关注的是,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增长16%,增速比上年同期高出27.3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活期钱包”更鼓、发展信心更强,反映出企业经营预期改善和市场活力增强。

  与此同时,全省贷款增速持续居全国前列,信贷供给保持“稳中有进”。前三季度,四川贷款新增1.05万亿元,已完成去年全年新增规模的88.6%。在顾婧看来,稳健适度的信贷增长,为项目建设、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提供了充足金融“活水”。

  结构精准优化,多投向“创新”与“耐心”

  结构优化成为四川金融的新亮点——不是“撒胡椒面”,而是“精准浇灌”。

  “今年前三季度四川金融运行质效双升,‘稳’在总量增长有力,‘进’在结构优化显著。”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蔡栋梁认为,信贷资金更多流向制造业、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特别是“五篇大文章”推进有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取得积极成效。

  数据为证:8月末,科技贷款同比增长13.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养老产业贷款增长36.9%;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增长17.1%。9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达2.0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近3000亿元;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3.0%,其中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1.7%……这些持续攀升的数字,表明四川正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导向的金融支持格局,金融资源在不断主动适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顾婧表示,金融机构对“五篇大文章”领域的信贷倾斜,与四川省产业升级方向高度契合,形成了良性互动。

  从期限看,全省中长期贷款增加8643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八成以上。“这反映出一个明显导向,即资金正更多流向重大项目建设、制造业转型升级、科技研发攻坚等‘耐心资本’需求领域。”顾婧分析道,稳定的资金预期,有利于巩固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数据显示,实际投向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7.8%和12.7%。

  企事业单位是经济活动的主要承载者,其获得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直接关系到全省的投资、生产和就业稳定。前9个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量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88.3%。顾婧说,这恰与四川省经济体量不断扩大、经营主体活力持续增强的趋势相符。

  利率持续下行,减轻居民企业负担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仅要“量够”,更要“价惠”。

  蔡栋梁称,前三季度全省贷款利率持续稳步下行,呈现“季度环比下降、年内持续优化”的特征。

  贷款利率水平持续处于历史低位,有效激发了融资需求。9月,全省新发放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降至3.79%、3.77%和3.14%,同比分别下降47、49和19个基点;存量贷款利率降至3.87%,创历史新低。

  利率下降,直接降低了企业的财务成本和居民的利息负担,相当于变相增加了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对于刺激投资和消费具有双重积极意义。

  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阶段将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聚焦全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紧密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点工作,推动金融资源供给与经济结构调整更为适配,助力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供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