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账本”到“智能中枢”!看红河卷烟厂的数字化蝶变
新华网云南频道  6小时前

  初夏,走进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红河卷烟厂(以下简称“红河卷烟厂”)各个车间的备件仓库,粘贴着独特二维码“身份证”的各种备件,在智能系统的调度下显得井然有序。

  

  红河卷烟厂(资料图)。

  找准创新突破点

  “管理备件就像经营一家大型杂货铺,‘商品’种类繁多、材质各异,数量多达几万种,从策划、需求、采购到仓储、使用、报废都需要精心打理,稍有疏忽便可能出现资金积压、生产延误等问题。”在红河卷烟厂设备科负责人看来,不断优化完善备件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交流备件计划提报经验(资料图)。

  在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改建设之初,数字化就被写入新工厂的顶层设计,搭建起基础的信息化平台,精益备件管理系统就是其中一项。为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由设备科和信息科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共同组成了项目组,努力探寻备件成本和价值效能之间的“最优解”。

  2024年11月14日,涵盖备件储备预警、备件过多采购预警、备件过早采购预警等一系列功能的备件管理系统正式上线,开启了红河卷烟厂备件从传统管理迈向智能未来的新篇章。

  “有了这个系统,我每个月用于备件计划提报的时间比之前减少了30%,而且几乎不会出错。”红河卷烟厂滤棒成型车间员工于治林说,过去,自己要在系统中反复查很多数据,一不小心还可能弄错。现在有了这个系统,让人一目了然。

  让数据创造价值

  在红河卷烟厂滤棒成型车间轮保计划修订会议上,维修工程师各抒己见,指出存在的问题。针对“何时更换备件”的问题,设备团队一方面凭借经验做好研判,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更高效、更科学的备件管理路径。

  

  核实配件的型号参数(资料图)。

  “如果我们清楚每一个在机件的寿命,让每个零部件‘开口说话’,那么设备管理是否就能突破经验主义的桎梏?”设备管理团队决定以设备BOM结构树为骨架,从源头在机件出发,以其平均使用寿命为基准,跟踪每个关键易损件的寿命周期进度,进而探索在机件的失效周期规律。

  2023年6月,“在机件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这个包含了在机件查询、填报换件记录、在机件寿命预警三大功能模块的智慧系统,让备件管理实现从“坏了才换”到“将坏先知”的跨越。

  开松胶辊平均寿命89天、布带辊轴承预警阈值设定在180天、切刀已累计更换27次……这些数据在算法加持下,编织成保证设备健康的预警网络。

  从经验到数据,从人工到智能,从孤立到协同,红河卷烟厂的备件管理变革,不仅破解了传统制造业的共性难题,还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工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迈向智能未来

  按订单型号供货入库,备件领用安装时,需求部门发现受空间限制无法安装,厂家不同意退货,通过反复协调,离心泵终于有了去处,避免了资金占用和库存积压,这让红河卷烟厂采购员缪志红长舒一口气。

  

  核查设备备件(资料图)。

  想办法解决生产所需,多方寻找最快供货途径,这是缪志红之前的工作常态。随着各种智能系统的上线和数字化转型,她真切感受到了科技赋能的效率之变、角色之变、协同之变。

  在制丝车间,“爱较真”的电气备件大管家李会萍认为每个备件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只有动态掌握车间设备运行情况,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以收整备件材料房为例,虽然看似简单,实际上工作量却很大。如今,借鉴银行引导平台运行模式,李会萍管理范围内的每一个备件都有了自己的电子档案,上架的备件实现了“自己说话”。

  “这只是起点。当备件管理真正‘智慧’起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将受益。”李会萍说。

  跨部门协作墙被打破,设备科与信息科的联合作战成为常态,数据驱动的决策文化深入人心,一线员工从“执行者”转变为“数据主人”,备件管理在虚实交融中实现自主决策,类似这样的智慧场景随处可见,但红河卷烟厂备件管理数字化转型并未止步于简单的初级成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智能的未来。(完)(周峰 张新星 许佳 缪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