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会泽那片海拔4017米的乌蒙山深处,银蛇般的电线蜿蜒穿梭于积雪皑皑的山巅与酷热难耐的小江热谷之间,将光明的希望播撒至散落山间的4.6万户人家。这片广袤无垠的供电区域,横跨888.9平方公里的土地,每一基杆塔的坐标,都深深镌刻着南方电网云南曲靖会泽供电局大海供电所所长曾招鑫及其同事们跋山涉水的坚韧足迹。
“在这里,一天可历四季沧桑。”这是大海供电所特有的时空折叠。当大海草山被零下10摄氏度的冰雪紧紧封锁,山脚下的河谷却蒸腾着近30℃的炽热气息。抢修队员姚绪永至今仍清晰记得那次草山线的紧急抢修:浓雾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无人机在能见度仅5米的极端恶劣天气中失去联系。六名抢修队员身着加厚雨衣,睫毛上挂满冰晶,狂风裹挟着冰冷的冰凌,从领口肆意钻入,他们的棉衣内衬早已被汗水与冰水浸透,却依然徒步前行5小时,只为寻找那隐匿的故障点。
在这片地质灾害频发的土地上,电力工作者们练就了一身独特的生存本领:背负着20公斤沉重的工具包,在齐腰深的高草丛中谨慎“排雷”;在挂壁险路上与滚落的巨石赛跑;凭借丰富的经验,用听风辨位的传统“土法子”,精准定位绝缘子漏电时的细微蜂鸣。
“有些山路,白日里望一眼便觉双腿发软,而夜幕降临后,反倒走得踏实——因为黑暗遮住了悬崖的深邃。”抢修队员王金培感慨道。
面对“一日经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严苛环境,曾招鑫带领团队精心编织起“网格化+铁脚板”的责任网络:将888.9平方公里的供电区域细致划分为18个网格,构建起“所长-班长-台区经理”三级责任链条。每基杆塔都有专人负责,每户村民都拥有专属的“电管家”。
2024年雷雨季,网格预警系统犹如敏锐的哨兵,提前50分钟锁定故障点,15分钟内迅速恢复主线供电达12次,彰显了高效与担当。
在曾招鑫的战术板上,科技与传统智慧交相辉映,演绎着奇妙的和谐乐章。无人机与红外测温技术的常态化巡检机制,如同一双锐利的眼睛,有效破解了传统巡检的难题。借助大数据平台的磅礴力量,整合GIS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等多元数据资源,成功研发出线路负载预警和树障智能识别两大功能,为电网安全保驾护航。
2024年,一个雷雨交加之夜,10千伏大海线突发停电,曾招鑫带领抢修队仅用2小时便抵达现场。依托先进的停电信息推送系统,他们精准定位故障点,连夜奋战,次日清晨便让光明重新照亮大地。这场“闪电战”的背后,是他主导构建的“1支24小时应急队+智能故障定位系统”支撑体系,实现了故障定位平均提速50分钟、抢修响应平均提速40分钟的奇迹。
“曾所长,我家电表跳闸了!”“马上到!”这样的对话,在大海供电所的24小时热线中已成为常态。曾招鑫创立的“故障预警快响应、抢修资源快调配、复电进度快跟进”三快机制,让大山里的用电服务跑出了“加速度”,温暖了每一个用户的心田。 在泥石流冲刷过的杆基前,这位被誉为“查线小王子”的曾招鑫,依旧会亲手堆砌防洪沙袋。他深知:“系统虽能发出预警,却无法传递老百姓断电时的焦虑与期盼。唯有双脚丈量现场,才能将安心真正送到千家万户。”即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他依然珍视并传承着师傅陆金文传授的“闻焦糊味定位法”,这份源自实践的智慧,仍是他手中的“查线秘籍”。
18.64公里裸导线的绝缘化改造,196组避雷器筑起的“防雷长城”,84处防风拉线如琴弦般紧绷在山梁之上,2024年规范化建设综合排名全局第二,“零停电感知”成为现实......但比这些耀眼的数据更珍贵的,是那些温暖人心的瞬间:电灯照亮村民灿烂的笑脸,火塘旁换上了温暖的电暖器,山里的小学用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山顶那户人家响起了打料机的嗡鸣……这些,才是他们心中最珍贵的“KPI”。
这位在一线默默行走了21年的供电所长,就像一枚坚固的铆钉,深深扎进悬崖边的冻土之中。自2003年23岁的他走上所长岗位,到如今两鬓斑白,他背着工具包辗转六个偏远供电所,每到一处都留下了“拼命三郎”的坚实印记。然而,当万家灯火璀璨时,他却最愧对家中那盏温暖的灯。儿子9岁,家长会永远缺席;妻子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总在抢修电话中渐渐凉透。2021年除夕,曾招鑫处理完故障匆匆回家,孩子已抱着电话手表沉沉睡去,而妻子也将年夜饭热了又热。
大山铭记着他的温度:银洞村抢修时,他饿着肚子冒雨查线6小时;2013年农网改造,他带领团队在待补乡重铺高低压线路,让曾经因断电而怨声载道的老乡们,在他调离那天含泪相送;最惊险的是那年雪夜归途,大雪封山,抢修完毕后回程的路上,皮卡车如同醉汉般在悬崖边缘踉跄前行,防滑链在冰坡上接连断裂两根,才艰难地驶上国道。事后,他轻描淡写地说:“只记得那天的雪,大得惊人。”而同行的同事却心有余悸:“当时差点以为要交代在那里了。”
如今,曾招鑫依然秉持着高海拔供电所“缺氧不缺信念”的奉献精神。当暮色染红乌蒙山时,他踏上那辆黄色皮卡车出发了;夜幕降临时分,他蹲在田埂边耐心教老乡使用“南网在线”。
21载,八千里云和月,这个总说“就是接好每根线”的汉子,在乌蒙山的褶皱里写下了自己的注脚:所谓光明,不过是有人愿做暗夜里的薪柴,把生命燃成照彻悬崖的火把。
云南网通讯员 浦昭 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