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潍坊,有这样一位医者,他是从医四十余载的医学专家,也是患者口中的“救命恩人”;他见证过无数患者从病痛走向康复,也在无影灯下创造过转危为安的医学传奇;他用创新技术为患者点亮生命希望,用24小时不关机的手机搭建起与患者随时沟通的“桥梁”。他就是吴立平,一位用半生守护生命的“呼吸卫士”。
逐梦医学路,以热爱浇灌从医初心
“我对医学的热爱源于儿时的经历。”吴立平谈起从医初心时,眼中仍闪烁着温暖与坚定。吴立平幼时生活在湖北省某个山区的农村,那时,村里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他目睹了生命在疾病面前的脆弱与无助,立志要改变这一切。于是在高考时,他毅然报考医学院,踏上了医学之路。
1984年,吴立平在其老家的县人民医院的儿科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儿科诊疗覆盖范围广泛,病症表现复杂,这种“一专多能”的高强度临床实践让他积累了扎实的医学基础。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沉淀,吴立平愈发意识到,在疑难重症面前,深度钻研专科领域是突破诊疗瓶颈的关键。为了攻克更多复杂病症、挽救更多危重患者,他在考研时毅然选择转向内科领域。这一决定背后,既有对专业深度的追求,也源于救治患者的使命感。
1998年,吴立平来到潍坊工作,自此扎根这片土地。初到潍坊,他便投身于繁忙的临床一线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患者病情,他总是耐心细致地询问病史,不放过任何细微症状。在医院的病房里,常常能看到他拿着病历本反复研究的身影,只为找到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为生命护航,凭创新开辟医疗新径
“病人等不起,医生必须快速成长。”吴立平说道。他率先在山东省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置管实施腔内放疗,为中晚期中央型肺癌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路径并取得显著临床疗效;他创新采用经剑突下心包内置管引流联合局部化疗,显著延长了肺癌心包转移并大量心包积液患者的生存期;他推广电子支气管镜替代胸腔镜诊断胸膜疾病,有效减少患者创伤……
从肺癌精准诊疗到慢性阻塞性肺病规范管理,从呼吸介入技术的应用到机械通气策略优化,吴立平帮助无数患者重拾生命。吴立平认为,医生必须“比时代跑得更快”。“病人的需要倒逼着我们创新,停滞就意味着被淘汰。”吴立平说道。
与患者共情,让“生命热线”永不占线
“把病人当家人,就永远不会错。”这是吴立平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吴立平的行医准则里,“方便患者”高于一切。他曾深夜驱车60公里赶赴现场抢救患者,只为让家属在看到医生后能安心;他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只为坚守“病人需要时,我必须在”的信念。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让他赢得了“值得托付生命的医生”的口碑。
春节期间,一名30岁左右的女性患者因严重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入医院。患者被送入急诊室时,已出现明显的缺氧症状,面色苍白,呼吸急促且艰难。吴立平接诊后迅速制定治疗方案,在确诊患者为肺癌引发的心包积液后,决定为患者进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吴立平成功完成手术,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最终,吴立平成功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患者家属感激涕零,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这样的案例,是吴立平从医40余年的缩影。每一次争分夺秒的抢救,每一个转危为安的瞬间,都是他医者仁心的有力见证,也书写着医患之间最温暖的篇章。
医学“传帮带”,用责任培育医学力量
40余年的从医生涯,吴立平挽救了无数濒临绝境的生命,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呼吸科医生。吴立平常对年轻医生说:“医生不是被谁管着走,而是被病人的需求推着走。”在教学中,他注重“言传身教”,门诊室里,他手把手示范合理用药,每一张处方都化作生动的教学案例;病房查房时,他带领学生分析疑难病例,从症状研判到制定治疗方案,层层剖析背后的诊疗逻辑。他坚持“医嘱即教育”的理念,医生开出的每张处方都要经得起追问。“为什么用这种药?检查是否必要?”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生走向了工作岗位,以专业的素养攻克疑难病症,为无数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与温暖。
“医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点燃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吴立平说道。他的言传身教,让年轻医生在实践中领悟“医者”二字的分量。值班室的墙上,挂满了患者赠送的锦旗,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是一段医患之间彼此信任的动人故事。
深夜驱车60公里抢救的身影,24小时开机的“生命热线”,挂满锦旗的值班室墙壁,这些无声的印记,都在诉说着医患之间最珍贵的信任纽带。吴立平用四十余年的时光,把“救死扶伤”写成了最温暖的日常,让每一个与他相遇的生命,都感受到“医者仁心”的温度。
新黄河客户端:邵梓浩 贾秀媛 孙华玉
编辑:贾秀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