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文化论坛|数字技术让千年文物“开口说话”
千龙网  2小时前

  9月23日下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举行。作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平行论坛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年度主题,汇聚来自全球的文化遗产领域权威专家、技术先锋与实践领军者,共同探讨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为人类文明传承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

  数字“天眼”守护瑰宝智能“药方”祛病延年

  当前,数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也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拓了新的重要路径。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表示,从宏观区域安全防护到文物本体保护修复,数字技术既是不眠不休守护文物的“天眼”,也为文物“祛病延年”提供“药方”。

  据介绍,我国卫星遥感执法监测实现了40余处世界文化遗产、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覆盖,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基础的数字化安全监管平台,通过智能传感及时预警文物安全风险,为推动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提供了坚实保障。

  高多维感知、多元数据组合,常态化应用于文物材质分析、病损探测等场景,为制定保护方案提供精准依据,莫高窟、贝叶经等一批珍贵脆弱文物信息得以永久保存。

  在数字化研究打造价值阐释新范式方面,饶权表示,人工智能显著增强考古与历史研究能力,为文物价值挖掘与阐释提供新范式。“在近期大家关注的青海尕日塘秦刻石鉴定过程中,高精度信息增强、微痕分析等科技手段为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有力的证据。”

  他还提到,在殷墟,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缀合系统成功缀合78对甲骨碎片,让甲骨文重新“开口说话”;在云冈石窟,高精度3D重建助力在数字世界虚拟复原了第20窟大佛原貌,让中华文化瑰宝穿越时空、赓续传承。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在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得天独厚。饶权表示,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构建文物数字化保护体系,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动态监测和精细化管理,建立长城全周期数字档案,建成三山五园智能保护系统“文物大脑”,特别是北京中轴线数字化保护、展示与传播让“古都脊梁”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知、可互动的文化长廊,为文化遗产数字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

  100多万件故宫藏品已进行数据信息采集

  平行论坛上,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透露,正在建设的故宫北院区,其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机电设备安装,希望能在明年上半年竣工。

  朱鸿文介绍,故宫博物院是一部多元民族融合和文明交流互鉴的活态史书。根据最新统计,每年有超过1000万的中外观众来到故宫,最多可达近2000万人次。

  数字故宫建设已历经近30年。截至目前,故宫已经建成了一网、一库、一平台的架构。故宫藏品195万件,目前已采集了100多万件。

  “未来我们计划用10年到20年的时间,使故宫的195万件文物都能得到数据信息采集。采集之后,我们要共享给公众。”朱鸿文说,故宫建立了数字文物库,目前这个库中有不少高清文物影像,随着采集数量的积累,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数字文物进入库中。

  朱鸿文提到,“全景故宫”是故宫最受社会各界喜欢的数字栏目。“比如咱们嘉宾明天要去故宫参观,你到故宫,只是一次参观,只能看到一个时空的故宫。但在全景故宫中,你可以看到春夏秋冬、雨雪晨昏等各种形态的故宫,所以这个项目受到了广大网友的欢迎,我们还在继续建设中。”朱鸿文表示,在新时代下,故宫博物院的使命就是真实完整并负责任地传承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俞天秀:

  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

  在平行论坛上,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介绍,敦煌研究院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探索数字化保护,以期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212个洞窟空间结构、45身彩塑、16大遗址三维重建,50000余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总数据量达到了500TB。

  2016年5月1日,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2017年9月英文版上线,实现了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截至目前,全球有78个国家访问、超过2000万次访问量。2022年12月上线了“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6500多份数字资源开放共享,实现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是文博领域内一次全新的探索,也是一次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卓越实践。

  为了实现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复原,敦煌研究院先后上线了“数字藏经洞”云游戏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以游戏的场景再现了藏经洞从发现到流失的过程,同时,让数字复原的藏经洞文物数据实现了科学管理和开放共享。

  敦煌研究院还充分利用数字资源,经过转化设计,以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形式,让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在国内外举办了50余场次的数字敦煌展,推动了敦煌文化的传播。

  “未来,敦煌研究院还将继续深度挖掘海量数字资源,借助高科技展示手段和共享平台,让敦煌石窟数字资源以安全可靠的方式开放共享,助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俞天秀说。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金锡彬:

  “云上中轴”书写北京中轴线保护“数字答卷”

  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迎来申遗成功一周年。在昨日的平行论坛上,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主任金锡彬介绍了北京中轴线数字化保护的新成果。

  金锡彬表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以来,“我们以开放共享的科技生态,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云上中轴”项目以科技为笔,书写北京中轴线保护的“数字答卷”,它不仅是文化展示平台,更是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的入口,通过“数字打更人”功能,实现“人人可巡查、人人可守护”。

  他介绍,截至目前,该活动已获得巡检记录89119条,巡检图片169621张,参与志愿者28681人,且项目斩获多个国内外知名奖项。

  在今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又面向全球发布并上线了“云上中轴”小程序国际版,以数字技术助力公众参与,为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