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骑行电动自行车时存在交通违法行为,已被拍照记录。”近日,不少北京市民收到了交管部门发送的短信,被明确告知其存在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情形,并指引了处理方式,一时间引发了很多车主热议。
目前,北京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超过600万辆,相关的闯红灯、逆行、乱占道等交通违法行为数量激增。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量电动自行车处于无牌照、无保险、无驾照状态,仅能依靠现场执法进行零星打击,这助长了许多电动自行车车主“法不责众”的心态。之前,曾有网友晒出因违法骑行吃到的罚单,没想到评论区最多的评价并非“注意安全”,而是“小心交警”。如此令人哭笑不得的脑回路,足见“破窗效应”之严重。
监管力量捉襟见肘,借力科技是提高治理效能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正是由于道路监控系统能够对违章行为实现快速抓拍、定位到人,配合驾照、年审等制度,机动车的行驶秩序才得到了有效规范。基于这一经验,北京先对电动自行车实行目录制管理,要求实名登记上牌后才可以上路骑行,为通过抓拍治理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奠定了基础条件。
随后,北京逐步上岗两百余位“电子警察”,综合利用图像识别等技术,自动识别闯灯、逆行、占用机动车道等违法行为,通过发送违法告知短信等方式,通知当事人接受处罚,形成震慑效果。在获得良好效果后,到今年年底前,北京全市主要路口的“电子警察”都可实现抓拍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问题之外,电池超标、解除限速、肆意改装等其他违法行为也在治理之列。相关部门正尝试利用物联网等科技之力不断更新监管“装备库”,实现城市治理的“提智增效”。
当然,仅依靠科技手段不可能实现一劳永逸。就目前来说,电动自行车租售未过户、联系不到违法行为人、拒不缴纳罚款等问题均还有待解决,需要尽快出台配套细则,明确责任划分、线上办理等关键信息,让执法更规范、便民。同时,由于路口设计不够合理,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与斑马线之间“无路可走”,不得不与行人抢道;个别主干道与辅路的分岔口较少,过马路往往得爬天桥,骑车更费事等情况也有待逐步排查解决,尽可能降低逆行选择。
总之,管好横冲直撞的电动自行车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堵疏结合”、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理,“狂飙”的电动自行车才会越来越少,在路上的每个人才能更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