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南瓜一样活着,就很好 | 书评
新黄河  2024年08月17日

作者:姜业雨  

理想的晚年生活,莫过于回老家种菜。这是最近读完作家项丽敏的散文集《像南瓜一样活着》的第一部分后,迫不及待就与朋友分享的心思。后来翻翻关注的抖音美食博主,几乎大部分也都真正地生活在乡村。粗野的乡音,小小的菜园,随性而插的篱笆架,冒着热气的灶台,反而恰如其分地把农村最原始、最烟火气的景象呈现了出来。

项丽敏无疑是个自然主义者,与梭罗、普利什文、法布尔一样,她笔下的一草一木,皆来自她虔诚地观察、贴心地凝视、细微地体认。她曾长期独居在太平湖畔、浦溪河边,用多年的时间接近、拍摄身边的植物世界,吸纳山野和草木的气息。她把姿态摆得很低,俯下身去,甚至贴在地面上去吸纳草木的气息,低处的草木成了她精神的高地。

临湖而居,有万般自在。她沉浸式地记录了草木绿色的呼吸和芬芳的笑容,为一朵小花沉思,向一丛小草致敬。她写过不少植物,都是身边常见的,有野生,有家养。看见了就写,用散文写,用诗写。在书写它们前,先打开感官,去体会,去看,去闻,去触摸,仿佛面对的是一个人,一个能够爱,也愿意付诸爱的人。

罗朗·古内尔说:“大自然只对有心停下来倾听的人展示它不为人知的一面。”项丽敏的散文也在树立一种自然主义,她力图探索和记录人与自然、内在心灵与万物的微妙关联,将大地上那些看似卑微的葳蕤生命容纳到内心深处,并探寻潜隐期的“真、善、美”,还常常将柔软的笔触探向那些被人冷落的植物。

她写过一种叫地耳的植物,它还有个不太雅的名字——鼻涕菜,对于这些摊在地上、被路人踩过的东西,她会去听、去触摸:“苏醒过来的地耳到处漫游,伸向泥土的每一寸缝隙。春天的土地充满了秘密的声响,这是万物的心跳声,只有把耳朵紧贴地面,屏住呼吸,才能听到。”

家乡的一草一木,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记忆。项丽敏写草木,总也让人怀念起乡村生活的童年经历。年少时无数次跟着爷爷去田间割草来喂牲口,河溪边、玉米田间、干涸的水沟里,多年过去,还记得它们的模样和气味,佩服它们的生生不息,周而复始,但我至今仍叫不全那些野草的名字。从这本书中随手翻开一页,那些精彩生动的描述都有真实的来历,那些散落在山野间的野草野花,都有过她为之命名的喜悦。

项丽敏为了内心的安宁与写作的平静,基本长期远离都市,独居湖畔十多年,她找到属于一个人的桃园,记录四季变化,倾听鸟鸣,俯身观察一朵花、一株草。因此,项丽敏笔下的村庄、田地、河流、谷地、花丛、矮树、浮云、游鱼……才有一种尽兴活着的安然和愉悦隐含其里。

有的时候,我希望自己活得像南瓜,该开花的时候开花,该结果的时候结果,在秋天的时候躺在地里,红得像瓦。书名取自诗人红土的这首诗,恰当地传达出本书的核心主题。虽然书中有山蔬野果,有空山草木,也有人间月色,但在项丽敏看来,它们本质上并没有差别。人也一样,贫与贵的差别也只体现在表面。命运内部的起伏,生命最终的归途,并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无数次思考过一个问题,到底要怎样生活才好?——就像南瓜一样活着吧。为何要像南瓜一样活着,红土的诗道明了,这本书里写到的所有草木虫鱼也道明了。或许南瓜只是万千植物中极其普通的一种存在,却代表了万千植物极其坚韧且低调的共有品性——自然而然,静静生长,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活着,就很好。

“静”的方式并非愤世嫉俗、自命清高,而是选择回归更自然平实的生活,舍去对外物的迷恋,才有探索内心的可能。项丽敏说,一个人不必一生住在湖边,也不必像我这样,十几年、二十年住在湖边。当然,如果你愿意,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风吹落枯叶,枯叶滋养土壤,肥沃的土壤帮助果实,缓慢而坚定地生长。“他总是告诉我,要缓慢而坚定地做自己能做的事。”因此,请缓慢而坚定地活着吧,或许你根本不需要借山而居或临湖而居,也不需要依靠外部环境让自己活得更好,就用自己结的果子喂养自己,自给自足地生活着,你可以自己成为一座山、一片湖。

编辑:徐敏  校对: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