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个瞬间,你也想要逃离 | 书评·盛唐小仙
新黄河  2024年09月11日

新黄河记者:徐敏  

每天按部就班工作和生活的你,有没有偶尔思考过,这样的日子究竟是幸运还是无趣?说幸运的话,毕竟生活有规律,可能会带给人很强的安全感;说无趣的话,一眼可以望到未来几年的生活状态,人只是生活逻辑中严丝合缝的一环。你有没有勇气打破这种规律而机械的生活?

大多数人是没有的。然而,也有极少数人选择了逃走。

这几年,位于东北边陲的小城鹤岗因为极低的房价而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头条。在鹤岗神话的背后,是一座座同样资源枯竭、经济衰退、被世人遗忘的城镇,河南鹤壁、安徽淮南、河北燕郊,还有一个个具体的、迷茫的、涌向那里的年轻人。这些试图逃离生活的人来到鹤岗这个被雪冻住的城市,选择过上一种穴居般的生活。非虚构作家李颖迪关注到鹤岗的新闻后,开始对这些“逃离者”感到好奇,她用三年时间持续追踪他们的故事,最终完成了非虚构文学作品《逃走的人》。



这是一次漫长的旅途,她闯进被雪封闭的城市,走入陌生人紧闭的家,也试图探索我们这一代疲倦但仍拥有微小勇气的心灵。在鹤岗,李颖迪采访了数名隐居在鹤岗的年轻人,他们之前大多做着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宛如一条条重复的流水线。下决心来到鹤岗之后,他们花几万元买上一套小房子,重新装修后开始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大多会养上几只猫狗作为宠物,通过网络做一点绘画之类的工作赚取微薄却又够用的生活费。他们甚至惧怕响起的外卖敲门的声音,甚至可能一个月只出一次门……

不仅是和这些隐居者简单聊聊,李颖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入了这些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她对生活在鹤岗的年轻女性林雯的采访,李颖迪曾经和林雯共同住在林雯在鹤岗的家中,也跟随林雯回到江苏老家去了解她的原生家庭。在来鹤岗之前,林雯是某家手机回收公司的客服,工作对她来说是一连串的回复客户的时间倒计时。在机械工作之外,还有家里的催婚。2021年10月31日那天,她把钥匙扔在鞋柜上,拖着行李箱,从江苏常州的家里出发,坐上去鹤岗的火车。

林雯花6万块买了一套房子,养了两只猫,精心布置家里的每个角落。“终于没有工作、相亲、工作、相亲,还有围绕在身边的那些声音了。”她说。即便是回到江苏老家给母亲过生日进行了一场探亲之后,林雯还是坚定地又回到鹤岗。

不过,《逃走的人》这本书也记录了形形色色的逃离者,这种逃离隐居的生活也不全然是自由而独立的。比如,申牧住在三四个月不曾打扫过的房间里,沉浸在电影中,似乎也没有找到生活的方向;而29岁的山西女孩王荔在鹤岗的家中死亡两个半月之后才被发现,刑警和法医判定她是烧炭自杀。

所以说,难能可贵的是,《逃走的人》并不是一本全然赞颂逃离的书,它也试图为我们探索自由的代价以及自由的终点。有人通过逃离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掌控权,但生活的真相往往不止一个,书中记下了逃离生活的百态:有人觉得世界马上就要开战,在家中打造了一个存有六百个罐头、三十箱饼干、二十箱矿泉水的仓库;有人在客厅沙发上放着硅胶娃娃,“她”一直坐在同一个位置,没有挪动,他靠着“她”一起看电视,打发漫长时间;有人从一种不自由,陷入另一种不自由——失去与外界联系,找不到自己的生活目标,最终陷入自由带来的代价中。

到底要不要逃离?逃离可以真正实现自由和平静吗?是任由未来顺其自然地扑面而来,还是适当规划?这本书带着很多问号,也提供了无数种鲜活答案。它为我们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一场人们将自己作为试验品的生活实验,但它并未替我们解答人生这个终极命题,而是促使我们通过他人的选择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作家许知远在读完《逃走的人》后评价道:“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原来一群年轻人是以这样的方式应对时代。逃逸或是一种怯懦,也可能是一种勇气,一些时候,我们需要脱轨来辨认自身。”

或者,对于很多迷茫的青年人来说,适当从程式化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换一种方式重新审视自己,可以对未来的生活方式做出更好的选择。我们真的需要思考:所谓自由,是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吗?道路分岔尽头会是什么?亮光?一片朦胧不清的雾?又或是黑暗?也许,逃走不是一切的终结,而是一切的重新开始。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