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朋党”之争对北宋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新旧党争,争的是什么?为何北宋的朋党屡禁不绝?激化的党争之下,朝野之上受害最大的又是谁?在新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中,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是一部北宋党争研究的经典之作。书中以王安石变法为关键节点,立足于神宗熙宁以来的新旧党争,聚焦庆历至靖康近八十年间的党争历史,关注其政治侧重、人事变动以及对政局的即时因应,细致分析了北宋中晚期政治人物、统治集团的作为以及政局对王朝统治根基的影响,解释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和士大夫政治的异化,揭示了士大夫政治为何走向僵局的某种必然性。
与此同时,书中对于北宋中后期政治史的多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让我们看到党争之下,北宋王朝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军事政策不稳定,如复役法、对西夏政策的反复;官员在紧张的政治气氛中多以保全自身为重……北宋统治根基在强调君子小人之辨的党争中日益动摇。
值得一提的是,除宋史正史史料外,作者广泛搜集宋代文人笔记资料和元祐党籍碑等碑刻资料,与宋代党争相关的史料基本被网罗其中。同时,作者对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细致考证,如对于苏轼与程颐交恶一事及其缘由,详考多条史料的产生背景,尽可能还原该事的原委。而作者文笔亦颇具感染力,具有较强的叙事感和可读性。书中将人物及其事件娓娓道来,把士大夫宦海沉浮的扣人心弦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便于读者对宋代重要人物性格、立场、社会关系等有进一步的了解。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张希清认为:“在宋朝政治史研究中,本书多有创见,如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提出‘君子有党’论;北宋朋党之争的恶化源于‘元祐更化’,并导致了北宋政治发展的严重后果;将宋徽宗、蔡京借推行新法之名而行祸国殃民之实的党禁,不称之为党争而称之为党祸等,均发前人所未发,甚有见地。本书对深入认识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至今对于我们也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客席教授何冠环认为:“宋代士大夫的党争影响宋代政治深远,尤以北宋为烈,有谓北宋党争既导致改革失败,更致北宋的灭亡。过去学者研究宋代党争,多偏重于神宗至哲宗朝的熙丰元祐的新旧党争,或探索肇端于吕范相争至庆历变法之仁宗朝党争,笔者早年也写过《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一本小书。唯全面研究北宋士大夫党争,并深入剖析其对北宋政治的影响的,就非罗教授这本可称经典之作莫属。”
本书作者罗家祥,湖北天门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93—199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入选2005—2006年度中美富布莱特学者,并应邀赴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研究领域侧重于宋代政治史和学术文化史。代表作有《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宋代政治与学术论稿》等,并主编有《华中国学》1—15辑。
编辑:钱欢青 校对: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