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作》:一个被遗忘的大凉山女性的故事 | 新书
新黄河  2025年01月21日

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1995年生,15岁出嫁,18岁生下女儿三个月后,在一棵棕树下喝下百草枯自杀。不曾拥有身份证、结婚证,就连死亡时的年龄,也是“待确认”。她叫“惹作”,彝语的意思是“再来一个男孩”。继《盐镇》之后,作家易小荷深入大凉山腹心地带,带出一个被遗忘的彝族女性的故事,——《惹作》。该书近日已由新经典文化推出。

从成都出发,坐五个多小时汽车到达雷波县,再继续开车一个多小时,才可以到达瓦岗镇。在川西南的大山深处,易小荷和惹作的故事相遇。在人们破碎的记忆与神秘的语调里,易小荷回到了十年前惹作毅然喝下百草枯的夜晚,又回到她的童年,她生命里所有闪过光的时刻。究竟是什么让惹作如此年轻就选择了死亡?在短暂的生命里,她过着怎样的生活?

这是一个人的故事,也是一代代女性的故事,故事里有歌声,也有哭声和笑声。一路走下来,挡住她们的,不只是高山峡谷,还有许多更加巍峨深邃的东西,来自彝族歌谣中的古老过往,也来自眉睫之下的一针一线,它们绵延千年,缠绕不去,打成一个巨大的死结。这个结难以解开,这个结必须解开。她们的身份是女儿、妹妹、妻子、母亲,但愿今后,她们能更多地做做自己。

当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大凉山的人们依旧生活在古老的传统里,崇拜山川大地的各种神灵,笃信毕摩文化,和牛羊交换灵魂来治疗病痛。惹作的死,也牵扯出两个古老家支的百年命运与大凉山的魔幻现实。

书中,易小荷以小说笔法串联扎实田野材料,挑战文学边界的实验之作,呈现大凉山的魔幻与现实,挑战性地以小说笔法书写非虚构故事,将口述采访、民族风俗、彝族吟唱、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当我们重走一遍惹作走过的路,在那条最终通往死亡的小径上,我们感受大凉山的风吹过旷野,瓦岗断壁残垣间玉米叶摩擦的碎响——所有这些,都是惹作的回声。我们终于理解了她为何而死。

北大历史系教授罗新说:“《惹作》唤醒一个本已隐入遗忘海洋的女性,讲述她短暂又令人唏嘘的一生,她仿佛生活在时代和文明之外,又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之中。作者对非虚构写作可能性的执着探索,成就了一部兼具文学品格和民族志价值的佳作。”

易小荷,作家,四川省自贡市人。代表作《盐镇》入选2023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刀锋图书奖“年度图书”、豆瓣图书“年度社会·纪实”、春风悦读榜“春风女性奖”、《收获》杂志2023年长篇非虚构TOP等多项榜单与奖项。

编辑:江丹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