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颐
过了50岁,初老的年纪,我对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
阅读钱理群的《养老人生》,是抱着寻找参照的心态。在我心里,钱老是可以信赖的长辈。这些年来,我读了他十余部作品,听他谈鲁迅、谈中国现代文学,他是我未记名的文学导师,而在触及现实的人生层面,我是否也可以得他教诲、解我疑惑呢?
钱理群说:“这是一本与老年人生血肉相连的著作,我们在燕园养老八年的生命体验与思考都渗透其间。”这里的“我们”,是指钱老与他的夫人崔可忻。全书我最喜欢的,是夫妻生活的这部分,“我的深情为你守候”,真挚动人。其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他和老伴确立的晚年相处基本原则:保持个人独立性,保持夫妻间的距离,绝不能亲密无间,在精神上、生活上都必须有各自的独立空间。他们在选购、安排住房时,就设计了两个独立套间,各有自己的睡床、衣橱、卫生间,关起门来,就是个人独居房,恰当处理了老人“独居与共居”的关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想法里,“亲密无间”是感情好的极致。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完全的兼容是不可能的,难免会有争吵、冲突的时候。钱理群的做法就很不错。
崔可忻病逝于2019年3月,在查出胰腺癌之后,他们选择了“赖活不如好死”的消极治疗,与其挣扎于病榻,不如体面地、有尊严地走,在可以预计的不多的时间里,崔可忻有条有理地整理了自己的文集、与亲友告别、安排了自己的后事。如果我将来遇到类似的疾病,我希望我也能像崔女士那样,不在意那些“挣”出来的苦难的日子,而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离开这个世界,不遗留任何麻烦事给任何人。崔女士生前爱唱歌,也爱举办沙龙,是社区里很受欢迎的人物,有品质地活着,有格调地死去,是我想要的态度。
坦率地说,《养老人生》不符合我预想中的模样。因为钱理群说这是他在80岁后开启的养老学研究,但开卷之后,我发现称之为“研究”过大了,它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各类文章的结集,有读后感,有对亡妻的纪念文章,有对养老事业的几点看法,有对晚年休闲和精神生活的剖析……有耄耋老人对生活的热爱,但在散碎中体现出钱老对老年生活的哲理化讲述。在北京大学工作多年,这种类似学术性质的总结式升华,显然是钱教授擅长的。比如,他把“养老人生的总体设想”概括为五大“回归”、两大“进入”、两个“开拓”、两个“构建”,每一条都有很深的道理,而在我看来,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积极、主动、乐观地生活,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物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需求,寻找到符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钱理群的“养老人生”有高级知识分子的高屋建瓴,也有朴实的尘世面貌,我被他启发的,还有书中一再提及的“养老社区”模式和“安宁缓和医疗”事业。这不仅是每个老年人所期待的,更需要全社会的鼎力支持。
编辑:徐征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