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明国粹》:还原民国史学的完整生态 | 新书
新黄河  昨天 13:18

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在民国学术的璀璨星河中,北大与新文化运动的光芒常被视为主流,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高)的史学群体却被长期隐没于历史长河。《昌明国粹:柳诒徵及其弟子之学术》首次将目光投向这片被遗忘的学术沃土,以柳诒徵为核心,钩沉其与张其昀、陈训慈、缪凤林、郑鹤声等弟子的治史实践,揭开一段“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学术史诗。

这是一部全面剖析柳诒徵与南高史学群体的学术著作,全书聚焦柳诒徵的史学观点、治史方法及史学思想,同时分析以张其昀、陈训慈、缪凤林、郑鹤声为代表的学生群体对其学术的传承与创新。书中以南高发展历程为线索,系统爬梳学刊、校史等文献资料,整理出南高史学思想及发展脉络。他们以传统经学为根,既守护“礼”之文化命脉,又倡言“融化世界新知”,开创了一条中西融通的史学道路,与北大“疑古”史学和“窄而深”的治史思路截然不同。本书以“新史学”演进为背景,在与北大史学相比较的视野下解读南高学派,还原了民国史学的完整生态,为理解中国史学现代化过程中的坚守与创新提供了关键视角。

南高史学的坚守与融通,亦为当代学术研究提供启示。柳诒徵及其弟子以传统经学为根,既守护“礼”之文化命脉,又倡言“融化世界新知”,在全新思潮冲击下以文化自信和包容胸怀积极应对变化。既为当代学术研究提供守正创新的启示,亦为一个民族如何看待本土文化与世界思潮提供镜鉴。

值得一提的是,在史料考据之外,作者区志坚博士以二十年深耕,将南高学者的手札、信件、文章、著作化作鲜活叙事,让读者得以触摸那个时代学人的热忱与坚守。尤为珍贵的是,本书不囿于学派之争,而是深入南高史学的肌理:从课程设置到学术组织,从师生传承到史地分途,勾连出一幅民国学术生态的全景图。今日,当全球化与本土化激烈碰撞,南高史学的“融通”智慧尤显珍贵。这本书不仅是学术史的补遗,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文化自信的深层逻辑——传统不是枷锁,而是创新的土壤;西学不是威胁,而是对话的伙伴。对于每一位关心文明传承的读者,这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思想盛宴。

本书作者区志坚,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田家炳孝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社会文化史、香港地区历史教研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李帆认为:“目前学界对于南高学衡派已进行过一些综合性的探讨,对于柳诒徵个人的思想、学术也不乏研究,但对于由柳诒徵及其弟子所构成的南高史学群体却相对缺乏深入讨论,尤其是缺乏在新史学演进背景下及与北大史学相比较视野下的具体研讨,本书恰是在这方面多所用力之作,从而弥补了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编辑:江丹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