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电影《唐山大地震》原著作者张翎倾力打造的首部科幻小说《种植记忆》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智能时代深刻探讨关于记忆、科技与人性的科幻小说。故事发生在2035年的未来世界,一个名叫陈千色的女孩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视力和记忆,她的父亲叶绍茗——一位人工智能科学家,以及她的母亲安珀——一位脑神经外科专家,为了帮助她恢复记忆和视力,采取了一系列极端而创新的治疗方法。千色在恢复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她对父母隐瞒的真相感到愤怒和困惑。为了缓解她的孤独感,父母为她引荐了一个名为“小梦”的智能机器人作为陪伴。小梦不仅帮助千色度过了许多孤独的时光,还成为她重新认识世界的重要桥梁。然而,随着记忆逐渐恢复,千色发现了更多关于自己身世的秘密。
当记忆成为荒原,爱是唯一的指南针。这是一部思考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小说,虽然是张翎第一次尝试触碰“科幻”这个题材,关注的却是科技的发展在未来给人类带来的新的境遇,人人都可能变成“赛博格”,那我们的记忆和情感是否会被改变?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不断探索的。
在《种植记忆》的“创作谈”中,张翎这样写道:“2023年马斯克Neuralink公司的脑机接口技术(Brain-computer interface),首次运用于人类临床试验,成功将芯片、电极等装置植入一位瘫痪病人的大脑中,通过电脑连接,完成了失去运动机能的肢体所无法实现的任务,比如玩电子游戏,使用社交媒体……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盲人看见、肢残者行走,将不再是神话故事里的场景。这样的前景让我感觉无比兴奋,但兴奋之余,也有些隐隐的担忧。假如科技可以轻易读取大脑的运动神经信号,那么谁能保证它不会侵入人类情感的隐秘空间,窃取一个人最私密的、也许永远不会演变为行动的一闪念?或者拦截人类根本无法靠意志操纵的梦境?假如有人截取了这些信号(无论是恶意的黑客,还是植入了脑机接口芯片的其他病人),那么人类的一切想法,就会毫无防护地赤裸裸地展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再无隐私可言。想到此,我不寒而栗。《种植记忆》中‘千色’因为害怕梦境被人拦截而不敢入睡的场景,就来自我内心的惶恐。科技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利的同时,也可能制造出同样巨大的潜在危险。就是这种兴奋和恐惧交织的复杂情绪,让我萌生了写一部以脑机接口技术为切入口的小说。碰巧我对记忆这个话题也有着无限的兴趣。我在好几部小说里都探讨了记忆和真相、记忆和梦境、记忆和失忆之间的关系。失忆到底是病理事件还是心理事件?还是披着病理外衣的心理事件?记忆是主观而不可靠的,记忆时时在有意无意地扭曲着现实。也许,失忆是对记忆的强烈失望和本能的抗拒?《种植记忆》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遇,让我可以在记忆的话题之上铺陈一层神经生物学和人工智能的外衣,把几个话题包装在一个躯壳里。”
张翎,浙江温州人,海外华文作家、编剧,加拿大国家文艺基金、安大略省文艺基金获得者。代表作有《归海》《劳燕》《余震》《金山》等。小说曾获华语传媒年度小说家奖等多个文学奖项。根据其小说《余震》改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获得包括亚太电影展最佳影片和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在内的多个奖项。小说被译成多国语言。莫言曾说:“张翎的语言细腻而准确,尤其是写到女人内心感觉的地方,大有张爱玲之风。当然,张翎不是张爱玲,张翎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编辑:江丹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