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画派:从红色基因到红色经典
中国书画报  昨天 11:59

2021年4月28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沂蒙画派作品展》在海滨城市日照启展,其以传承红色基因、凝聚艺术精华的红色经典作品犹如万顷碧海上的一派红色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在朝阳晖照下声震云天、气动广宇滚滚而来。《甜甜的梦》《莒地骄子王尽美》《沂蒙红嫂》《魂铸九间棚》《天宫》《精准扶贫》等绘写战争年代先烈先辈和革命遗迹、绘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先进英模、绘写现代沂蒙风光和沂蒙人民幸福生活、绘写当代科技文化和沂蒙人与时俱进的追求与理想等内容的巨幅佳作,承载着革命先烈、革命前辈的遗愿,凝聚着沂蒙精神的红色基因,蕴含着当代沂蒙人的追求与向往,彰显着沂蒙画派独有的艺术风格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让人感受到了绘画艺术的深刻内涵和无穷魅力,感受到了沂蒙画派诞生十年来在其领军人何乃磊带领下又完成了一次量的飞跃与质的突变,实现了其作品从传承绘写沂蒙精神红色基因到成为当代红色经典的新升华,使沂蒙画派这支中国画坛红色劲旅迎风飘扬的旗帜更加特色鲜明。使沂蒙二字超脱出地域概念的范畴,让沂蒙精神跨越时空,成了激励人们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

王德福画作《沂山晨曦》

纵观上千年的中国绘画史,“画以载道”这一理论的确立为历代画家确立了一个方向的创作宗旨,使绘画艺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而近现代诞生的红色经典作品更是以其崭新的面貌、形式和内容,践行了“画以载道”理论,影响和引领了中国画的发展进程。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既有弘扬重塑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人物、革命遗迹的作品,亦有再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模人物、祖国建设成就的作品,更有反映当代新时期的新气象、新生活、新楷模的新作品,这些作品以“画以载道”为创作宗旨,弘扬主旋律,引领新风尚,展现新风貌,以崭新的题材、内容、形象再创红色经典新貌,给当今画坛增绘了一道亮丽风景线,开辟出一片新时代的亮丽星空。发端于山东沂蒙革命老区的沂蒙画派从这条路上一路走来,以其在弘扬沂蒙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助力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为主线的创作中,靠独具特色的红色经典作品大步走向了当代绘画艺术新高峰,开创了一支红色画派在中国画坛上的成功之路,受到了国人的注目和赞扬。

一、“红色经典”的根源——“红色基因”

从社会和艺术两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魂,每件艺术品都有自己的艺魂,每幅画都有自己的画魂,能体现画魂的具象,便是这幅画的形象和所表达的意境。而作为一个画派,其多数作品所呈现的相同相近的意境便形成了这个画派的画派之魂,成为此画派的精神凝聚力和创作宗旨。沂蒙画派作品的意境所形成的红色经典,其根源则来自沂蒙精神这一红色基因。

何乃磊画作《悠悠蒙山情》

“爱党爱国爱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一直是沂蒙人民的精神支柱。沂蒙画派认为:在人民中传承红色基因,需要选择优秀的传承载体。中国画作为一种载体,理应自觉担当起让红色基因进入人民灵魂世界、锻铸红色基因之魂,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艺术职责和历史重任。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画家群,多年来主动以时代画卷回应历史与现实命题,努力创作表现红色主题的作品。尤其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沂蒙画家,自幼接受红色教育,成为自觉把红色基因、沂蒙精神融入绘画创作的带头人。而后在他们的带领传承下,年轻一代画家也同样步入其中,进而形成了沂蒙画派中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流。自幼生长于沂蒙农村的何乃磊,在沂蒙山区自然风物和农家人民的朴素之美、沂蒙山区革命战争的历史印记和沂蒙精神的熏陶下,把眼中物象通过心灵迹化后在画笔下开花结果,使其画作成为了弘扬沂蒙精神的一个品牌,受到世人垂青。何乃磊汇集培养和带领数百名画家画沂蒙、渐渐形成了沂蒙画派的核心画家群。他们以艰苦奋斗、奉献担当为崇高价值追求,以沂蒙山乡为创作源泉和精神家园,坚持深入一线采风写生、体验生活进行创作,其作品通过多年来向广度拓展、向深度融合、向时代掘进,通过红色基因的注入汇集,展示了近年来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艺术主题,也浓缩了沂蒙画家群的精神状态与文化理想,充分体现了主题性美术创作以艺术鼓舞民众、记录历史、讴歌时代的作用,为沂蒙画派的成长发展奠定了深厚根基。

二、“红色基因”的艺术升华——“红色经典”

从中国绘画史的发展轨迹来看,其如同中国历史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一样,是在事物矛盾运行转化规律量变与质变的循环往复地交替过程中实现了本身的一次次飞跃。哲学中的量变到质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量变到质变状态以及由事物内部矛盾所决定的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人类文明进程中是循此哲理而不断前进,千余年来中国画的发展轨迹亦是遵循了这一艺术发展规律。沂蒙画派作品由红色基因到红色经典的升华,沂蒙画派由萌芽破土到当今的茁壮成长、名冠画坛,正是在与沂蒙精神、沂蒙文化、沂蒙风土人情等元素的碰撞中产生出了一朵朵亮丽灵光,在内因与外因同时发力促进量变到质变的作用下,实现了质的飞跃和艺术升华,展现出了具有时代感、责任感、地域感的红色经典的时代形象和艺术特征。

张占乙画作《本色精神》

从沂蒙山区的文化根基来看,这里是上古时代龙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无论是莒县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图像文字和出土的黑陶,还是王羲之、刘勰等历史名人,均为后世留下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宝藏。而作为近现代革命老区在血与火洗礼中锻铸出的沂蒙精神这一红色基因,更是为沂蒙人民所继承弘扬,在新形势下以新的方式对这一红色基因进行了不断丰富和创新。沂蒙画家亦在这一时期与时俱进,立足本身职能,为践行弘扬沂蒙精神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奉献,终于在事物矛盾运行转化规律的运行中使其作品内容不断飞跃。这种飞跃首先完成了红色基因到红色经典画作的升华,进而产生了以创作红色经典作品而异军突起的一支红色劲旅——沂蒙画派。

从沂蒙画派红色经典作品产生源系来看,早年就有阿老的《沂蒙山的抗日故事》、亚明的《孟良崮大捷》等作品启动了红色基因向红色经典的转换,直到21世纪初,由何乃磊领军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带动凝聚起了沂蒙大地的画家群,他们着力于画沂蒙山人,绘沂蒙风光,传承沂蒙精神,很快成为沂蒙画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2011年被山东文联命名为“沂蒙画派”,开始成为红色文化的一张品牌。

从沂蒙画派作品题材来看,早期大部分作品为革命战争遗址和英模。自何乃磊带领当地画家形成一个画家群体之后,其作品又拓展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英模人物,建设成就和沂蒙山区的新事物、新生活、新风光。他们把这些作品当作向革命先烈、革命前辈的一种汇报、一种慰藉。将其纳入到红色经典作品之中,为创作题材拓展出新的艺术境界,也使作品意境升华到了一个新高度。他们先后在北京、延安、井冈山等地举办画展,使其作品承载着沂蒙精神,与这些革命圣地的红色基因相对接,汇聚成新的红色经典,开通了沂蒙画派向新的艺术高峰、思想高峰努力攀登的道路。

三、从红色经典到红色文化品牌

一个画派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体现于这个群体的绘画作品之中。沂蒙画派自诞生之日起就展现出了自己独步画坛、风格与众迥异的自家面貌,十年来的多次大型画展,全程记录下了其作品的初期创作奠基、十年不断升华的足迹。2014年的《沂蒙颂·沂蒙画派晋京展》在全国引发强烈震撼。从题材上回观当时展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继承沂蒙精神的红色基因,绘写革命战争年代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模人物和革命遗迹的红色经典。张占乙用纯水墨创作的《沂蒙颂》,绘出沂蒙红嫂在战火中为抢救生命给负伤的八路军战士喂奶的场景;国家的《母亲山》凭自己对亲历战争年代革命斗争的奶奶所讲之经历的感动,以沂蒙女人支前的群体形象塑铸成一座钢铁山峰似的丰碑,使之巍然屹立于万千观众的心中;《支前支前》《罗生特在沂蒙》《浴血孟良崮》《摊煎饼》《沂蒙山小调》等作品,均在承继前辈画家描绘沂蒙红色作品的路上又攀上一个新高峰,奠定了沂蒙画派传承红色基因、绘写英模人物和革命遗迹这条红色经典之路的根基。此间许多绘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模人物和事迹的作品亦逐步入列其中。

二是描写沂蒙风光风物和当代人民幸福生活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领军人何乃磊以独到的眼光、深邃的思考,用高超的工笔画法,撷取沂蒙山区田园风光,将农家生活中的玉米高粱、瓜果菜蔬、牛羊鹅鸭、石磨石碾、石路石屋等多种自然风物入画,将沂蒙精神这一红色基因与沂蒙乡风相融合,绘写出了《一步一层天》等一批精品力作。他创作这些作品时想的是,当年那些革命先烈、革命前辈流血牺牲奋斗终身,就是为了让后代人过上美好生活,自己绘出现代沂蒙人的美好生活场景,不仅是供当代人观赏美景、感受美韵、鼓舞斗志,更是对前辈先烈的慰祭和汇报。正是这一创作理念把此类作品纳入了传承红色基因作品之列,进而开拓创新了沂蒙画派红色经典中的一个新门类,这类作品一出世便在画坛引发了一股向其学习的热潮,美术理论家薛永年对何乃磊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用现代人的感情、现代精神面貌画农村,引起我们的记忆,把一些美好的东西画出来,同样是有现代感。何先生的画是个性、地域性、中国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在一起的。”沂蒙画派许多画家在何乃磊传带下,画出了《吉祥金秋》《收获》《家园》等一大批工笔画作,使之成为沂蒙画派作品的最大亮点,成为在中国画坛别具一格的新的红色经典作品。与此同时,沂蒙画派中许多写意画家也借鉴何乃磊的创思,在绘写沂蒙风物作品中注入自己对红色基因的理解,使其艺术风格、艺术品味在自然物象和作者主观创作意图的碰撞灵光中,不断产生出亮眼火花,爆发出朝气蓬勃的生机和创作动力,由此而不断产生的精品佳作,使沂蒙画派迸发出了无限的创作活力。

国家画作《不忘养育恩》

2021年春,沂蒙画派诞生十年庆典之日,他们汇集新近的200多幅作品在日照举办画展,参展画家既有沂蒙画派创始人何乃磊等中老年艺术家,又有一批青年新秀,他们的红色经典主流作品体裁多姿、题材丰富、技艺高妙,既有气韵恢弘的黄钟大吕之作,亦有精致雅逸的细巧之绘,传统文脉与许多新的艺术元素群星共耀,展现出了绘画艺术异彩纷呈的美好前景。观之赏之,令人荡气回肠,高山仰止。这是沂蒙画派创作势力在历经上千年沂蒙文化的能量聚集,历经近百年红色基因的熏陶,历经沂蒙画派10年时间的奋进之后艺术灵光的总爆发。此展及近十年来沂蒙画派的作品与成果,奠定了沂蒙画派绘画走向新高峰的根基,构筑起了沂蒙画派的绘画艺术高峰和精神格局,启开了中国绘画“画以载道”“与时俱进”的大门,亦将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耀目的艺术里程碑。

何乃磊的巨作《悠悠蒙山情》以精湛的工笔技艺绘写出农村一角:一盘石碾带着被侵华日军炮弹炸毁一角的残痕、带着当年沂蒙人民为八路军解放军碾米支前的荣光,像一座丰碑矗立于画幅中心、矗立于观者心目之中;后面那被战争毁坏的石墙和远景处的树林昭示着当年战况的惨烈和先烈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而挂在树上的金灿灿的玉米和前景处那温馨的山羊则绘写出了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这丰碑似的图绘与意境,既是对先烈先辈的告慰,亦是对今人传承沂蒙精神、珍惜美好生活的警励。在他的《甜甜的梦》中:几株顶天立地的大树上挂满串链起来的玉米,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灿,树下一群鸭儿温馨地享受着家园美景的熏陶和阳光温暖而陶醉于甜甜的梦中,大树、阳光喻示着沂蒙先烈、前辈的功绩,喻示着党的温馨关怀和荫护,金灿灿的玉米展示出在党领导下、在沂蒙精神红色基因凝聚下沂蒙人民的劳动硕果,再配上鸭儿的甜蜜之态,既展示出了当今沂蒙田园的美好,又展望到了当今社会沂蒙人走向新的美好前景的预示,又可以告慰那些献身于创造这份美好的先辈。沂蒙画家的《满载幸福》《丰收图》《福利》等作,都在深受何乃磊创作风格影响下,绘写出了一派美丽的沂蒙田园风光,成为沂蒙画派独家画风的亮丽风景。

赵鹏画作《金色沂蒙山》

在绘写沂蒙英模、革命遗迹、革命史记方面,沂蒙画家依然进行着不断地丰富与创新。张占乙的《莒地骄子王尽美》是其为出身于沂蒙山区的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所作,以纯水墨绘写出了革命前辈思谋党的工作和救国救民大计的英伟形象。王德福的《沂山晨曦》受石鲁《转战陕北》创作构图和笔法启发,以阔笔大墨绘沂蒙重峰四合环绕之象,右前方出一株古松呈顶天立地之势,画幅中心以点带面绘出陈毅粟裕等解放军三野领导人观势布局、筹谋解放沂蒙的英伟群象,其作英气满幅、气吞山河,成为沂蒙画派成立十年时期的又一幅代表作。《滨海火炬》《沂蒙红嫂》《大青山突围》等,都成为沂蒙画家绘写革命战争年代英模人物、革命遗迹的近期新作。与此同时,他们又把此类作品的选材延展到了建国之后乃至改革开放之后,《魂铸九间棚》《老党员》等作品,都以新方式赞颂了新时代英模,突出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

作为沂蒙画家群中的山水画家,他们在沂蒙精神红色基因的引领下,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用纯水墨、青绿、焦墨、新材料、油画等多种技艺,满怀激情地绘写出了《沂蒙风骨》《中流砥柱》《故乡厚土》《金色沂蒙山》《悠悠蒙山》《五楼春晓》等佳作,把蒙山沂水的自然之美、环境之美、生活之美绘写得多姿多彩,沁人心脾。沂蒙画派花鸟画家在作品中撷取了自然物象的美韵,经过心灵的艺术加工,用工笔、写意、新材料等多种方式绘写出了《报春》《蒙山农家》及组画《沂蒙风物》等。李秋的工笔画《暮春》,描写出一捆干枝上数只山雀欢唱嬉戏;王玉霞《和平家园》中的水墨灵石与工笔群鸽,都以别致的风味出花鸟画之自然美韵。这些作品,大都着意绘写出在沂蒙精神引导下沂蒙人民建设美好家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张瑞兰画作《助力乡村》

创作具有地域风貌的红色经典作品,既需要上层建筑的思想来引导,需要以先进文化来引领,需要画家以敏锐的眼光去开拓美、发现美,更需要画家具有高超的画艺来完成。沂蒙画派庆建党百年展的作品向世人展示出了一股新潮流,展示出了他们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的新风貌,体现出了青年画家在上一代画家的带动下,在新创作潮流中涌现出了一派新气象,尤其是开辟了当代新科技题材的新创作。任志宏的《百年航程》组图以创新构思的新颖而引人瞩目,画中以中共召开一大在嘉兴南湖的红船起航为开头,中间又绘井冈山、延安、沂蒙老区、天安门开国大典诸图以记党史征程,继绘现代中国航母出航,最后结尾绘蓝天白云下三名儿童脚蹬滑板,与呼啸前进的高铁向同一方向奔驰,暗示着红色之路上沂蒙人民、沂蒙青少年一代,将追随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事业与时俱进,将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李焕秀的《天宫》以小学生参观航天科技馆为主景,绘写出宇宙探索领域引发出少年儿童热烈讨论和焕发奇想的场景。《东夷小镇》《工地一角》等绘写沂蒙经济、文化建设新成就的作品,都彰显出了继承沂蒙精神的年轻一代画家开拓创新的理念与追求,他们把这些新时代英模、新时代成就纳入红色作品创作之中,展现出了沂蒙画派光明灿烂的发展前景。而沂蒙画派红色经典作品艺术趋向的不断升华,亦促使沂蒙画派成为中国画坛上的红色文化品牌。

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