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引领:论“共绘新时代——国家艺术基金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时代价值 | 美展大家评
新黄河  2天前 18:59

新黄河记者:邢媛  

9月4日-10月12日,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共绘新时代——国家艺术基金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山东美术馆隆重举办。为深度解读展览背后的艺术价值与时代精神,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和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广泛发动省内外知名美术评论家和青年评论家参与评论,撰写短评和长评。自9月20日起,山东艺研院、山东文艺评论公众号、山东美术馆服务号和齐鲁壹点、新黄河等新媒体将陆续推出系列短评。

我们期待通过本专栏的系列评论,能够引领观众超越单一的视觉观赏,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时代语境与文化内涵。

敬请关注系列评论,与我们一同走进这场艺术盛宴,感受画笔下的时代脉搏。

 

构建与引领

论“共绘新时代——国家艺术基金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时代价值

□ 徐子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系2022级 指导教师: 孟宪平)

“共绘新时代——国家艺术基金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中“共绘新时代”这一主题,明确指向一种集体性的、导向性的国家艺术叙事。它既是对已有成果的检阅,也是对未来方向的引领。其深远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它对国家美学体系的自觉构建、对全球文化对话的主动参与以及对人民美育的积极承担上。

国家美学体系的自觉实践

“共绘新时代——国家艺术基金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最为核心的价值,在于它试图并初步成功地构建出了一种“国家美学”的范式。这种美学是在承认多元的前提下,通过基金评审、创作引导和成果展示等一系列机制,提炼并倡导一种能为大多数优秀艺术家所认同,既符合国家主流价值又兼具艺术本体内在要求的审美取向。

首先是主题的微观表达和情感的升华。本次展览的许多佳作,体现了艺术家将“新时代”这一庞大能指锚定于具体所指的艺术表达策略。例如,在表现“城市现代化建设”主题时,张杰的《城市梦》(图1),并未将画面重心聚焦在城市建设本身,“城市”这一意象仅出现在他作品两幅画面的远景,他反而将镜头聚焦在两个家庭的奔赴与返乡的场景上。作品对人物的塑造也带有一种象征性的、略带夸张的朴实感,使其超越了某个具体家庭,成为千千万万城市化进程中家庭的缩影。这种对主题的微观化表达与处理,是国家意志与艺术家个体表达创造性结合的典范,它赋予主题性创作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图1:油画《城市梦》 张杰

在美学风格上,展览呈现出一种“新现实主义”的蓬勃生机。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合了象征、表现、抽象等艺术语言。汪港清《光辉的彼岸》(图2),远处的“日照金山”直接采用金箔这一传统材料,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代表着永恒、信仰与辉煌;近景则采用徐悲鸿《愚公移山》的人物剪影。徐悲鸿这一幅画创作于抗战最艰苦的时代,寓指着民族的坚韧不拔、奋斗不息,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这些剪影出现在作品中,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将抗战时期的民族决心与新时代的奋斗精神紧密相连。同时对人体的剪影化处理也将其从一个历史故事升华为一个普适性的、象征性的“奋斗者”群像。这种艺术语言和表现风格上的创新力图创造出一种庄严、崇高、充满理想主义又植根于民族集体记忆的新风格,同时也回应了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

图2:中国画《光辉的彼岸》 汪港清(韦红燕、徐智川、尤明辉)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自信

展览中可以看到大量反映中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城市建设、科技成就、生态治理等作品,呈现出一个复杂的、真实的、正在进行时的中国,这种充满主体性的自我表达,是文化自信最坚实的根基。

西方风景画传统,从“崇高的”到“如画的”,都是“人”作为主体对“自然”这一客体的征服。张立农的《坝上十个月》(图3)则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关系,是一种人与土地的共生关系。画面中,农民的身影与广袤的土地融为一体,他们弯腰、播种、收割,在坝上的这十个月,是耐心等待、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与生命循环。在全球化艺术语境中,现代性常常被等同于城市化、工业化和科技进步,这幅画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中华农耕文明沉淀下的独特智慧,这正是文化自信最深沉、最有力的体现。

图3:油画《坝上十个月》张立农

孟祥军的《中国芯》(图4)是一幅中国画作品,它表现了另一幅景象,画面中的其他人都在忙自己手头的工作,唯独画面中心的人物手持芯片,面朝画外,这是一个明确的、向外的展示姿态,他正对着观众、对着世界,平静而坚定地展示着这一自主创新的成果。这幅画将一个完全当代的、全球性的科技议题,用中国画的方式表现,也就意味着中国画完全有能力承担当代性议题的表达,完全可以将其内化于中国自身的文化逻辑和美学体系中进行表达。

图4:中国画《中国芯》 孟祥军

中国式现代美术的“人民性”

新时代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方向,需要艺术家在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大众化”与“民主化”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人民性”的话语转化。杨金宇的《黑土地——收获的季节》(图5),巨大的画布描绘了喜悦的丰收景象,画面采用横向构图,水平展开,农民群像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之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一个人都是主角,强调出一种集体的协同与整体的和谐。人民性创作的本质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坚守,以此建立起来具有人文关怀的文艺体系。展览将艺术实践从个人探索提升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有效塑造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新时代美学价值观。

图5:油画《黑土地——收获的季节》 杨金宇

结语

“共绘新时代——国家艺术基金优秀美术作品展览”通过构建一种包容且具有引领性的国家美学取向,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指明方向。它是契合当代中国国情、有效且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战略,正在并将继续深刻地塑造中国艺术的现在与未来。

编辑:邢媛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