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徐敏
所谓“歌咏志”,每一名诗人的诗歌都是其内心和处境的映照。而其内心和处境,与他当时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所以我们阅读一首诗歌,首先要清楚的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就是诗人当时正在经历什么。
从身份上来说,李德裕不算一名诗人,他主要是一名政治家。不过,在那个人人皆可为诗的时代,即便是政治家也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写诗是很普遍的文学活动,并且也偶有佳作。在读李德裕的这首《登崖州城作》之前,首先要大致了解他的生平,以及中晚唐政坛上的重要政治事件——牛李党争。
李德裕(787-849),元和时期宰相李吉甫之子,早年因门荫入仕,其政治生涯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他一生两度拜相,无论是在地方还是朝中任职期间都卓有建树,是中晚唐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尤其是在武宗朝,李德裕受到重用,他整顿吏治、削减宦官权力、抗击回鹘侵扰、平定刘稹之乱,做出了重要政治贡献。李商隐在为他的文集《会昌一品集》作序时,誉之为“万古良相”。近代梁启超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9世纪前半期的牛李党争持续约40年,李德裕是“李党”的核心人物。这段时间,两党在朝中的势力各有起伏。武宗时,李党达到鼎盛,牛党多名成员被罢免;宣宗前期,李党被贬谪到地方为官。大中元年(847),李德裕由太子少保分司东都被贬为潮州司马;大中二年九月,再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崖州,在今海南省海口市境内,在唐朝时可谓天涯海角。
再去崖州的路上,李德裕对沿途所见的南国风光感到十分新奇,写了一首《谪岭南道中作》: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在路上的旅人很容易生出怀乡之情,贬谪路上的诗人更是如此。李德裕的这首诗只有第七句直白地书写思乡、或者思念长安的情愫,其他七句皆是书写岭南异于秦中的异样风光。首联写山峰层峦叠嶂,水流湍急奔腾,桄榔、椰树的枝叶遮天蔽日,让溪流都显得阴暗起来。颔联写毒雾、蛇虫、沙虫这些具体的事物,衬托出诗人在行旅中的小心翼翼,也有解读将这些事物视为另有所指,即在现实中迫害诗人的势力,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
颈联继续写诗人看到岭南在五月便收获稻米,潮汛到来时,三更时分鸡便会叫,小吏会把这些通知旅人。这些均与北方有很大的不同,诗人看到的是陌生化的社会习俗和自然风景。尾联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的典故直抒胸臆。这趟远赴天涯海角的贬谪之路,诗人内心酸楚又沉重,他距离长安越来越远了。
大中三年(849)春,李德裕在崖州登高北望,写下一首《登崖州城作》: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贬谪之人多喜欢独自外出,登山远望,当然是远望长安的方向。其实,李德裕此时已经年过六旬,从秘书省校书郎开始涉入政坛,已经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三四十年,经过无数大风大浪。他曾是位极人臣的宰相,也曾是被贬谪外放的中低级官员,所以非常清楚自己此时的处境。他在《与姚谏议合书三首》中写道:“天地穷人,物情所弃,虽有骨肉,亦无音书,平生旧知,无复吊问……大海之中,无人拯恤,资储荡尽,家事一空,百口嗷然,往往绝食,块独穷悴,终日告饥。”李德裕恐怕早已料到,他应该不可能再回到长安了。
还是会忍不住望着长安的方向啊。长安,距离这里多远啊,鸟儿恐怕也得飞上半年才能飞到长安。前两句是比较常规的思乡诗的写法,后两句诗人的情绪则有所缓和,而不是继续循着思念长安的方向继续延伸下去。诗人收回目光,转而看到崖州城内逶迤起伏的青山,想到是这些青山也想要我留下来,所以才会层层叠叠地围绕着这崖州城吧。可以说,诗歌后半程,诗人的心绪逐渐平和下来,虽然也在怀念长安,但是能够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再也回不去的处境。
后世经常把李德裕这首诗和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相比较。柳宗元这首诗中的情绪,很容易感受到诗人是越来越浓烈的喷薄而出的思念长安的情感,这份情感甚至可以穿越连绵不绝的青山直抵长安。而李德裕则收束了这种惦念长安的情感,他关注了当下现实的生活,明白崖州大概就是他的终老之地,也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明朝瞿佑的诗话著作《归田诗话》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称李德裕的这首“虽怨而不迫”。古典文学专家刘学锴则在《唐诗选注评鉴》中评价,这是一位政治家与普通被贬谪的文人的区别。李德裕具有极高的政治眼光和丰富起伏的政治经历,他看得清朝政的局势,深知朝堂上的荣耀和落寞、热闹和凉薄。而作为文人的柳宗元,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苦闷忧伤的心绪中,永远执着地遥望着那个长安城。
不过,即便看得如此通透,李德裕又安能不眷恋长安?瞿佑也说,“(李德裕)且有恋阙之意”。那是什么样的长安城啊!曲江宴上,新科进士春风得意、身着盛装,意气风发地参加盛大的宴游活动,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汇聚到这里争相观看,真是“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京师贵牡丹”,每逢阳春三月,长安的大街两侧牡丹花娇艳绽放,人们倾城而出,朱雀大街上的赏花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这些,都曾经是李德裕的长安。
大中三年十二月,李德裕卒于崖州贬所。
编辑:徐征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