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尖上的酥甜:炸荷花 | 温故
新黄河  2025年09月02日

作者:陈忠  

1933年的一天,老舍在济南南新街自家的屋前,欣赏着自己精心栽下的两盆荷花。花盆是他从北平搜寻来的,盆身里外包着绿苔,看上去,少说也有五六十年的年头。泥土是从黄河运来的,水取自街北头趵突泉。只是藕差点事,是吃剩下来的菜藕。好盆好泥好水敢情有妙用,菜藕也不好意思了,于是,就铆足了劲儿生长、开花。到如今,一盆里足有七八朵在开,洁白如雪,瓣尖上还微微泛着点红。

那年代,济南人的餐桌上摆满了时令蔬菜。北园郊区的菜农们,天不亮就下地采摘新鲜蔬菜,随后,或挑着沉甸甸的担子,或推着吱呀作响的木轮推车,满心欢喜地来到济南府的大街小巷叫卖。他们用那带着乡音的吆喝声,唤醒了沉睡的城市,为这座城带来了生活的烟火气。

有好几次,老舍站在家门口,瞧见菜筐里有紫得发亮的茄子、绿得油润的冬瓜,可当他的目光扫到几枝带着梗的白莲时,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难过。在他心里,白莲如此高雅,怎能和茄子、冬瓜这些普通的蔬菜混在一起呢?转念一想,他又似乎明白了什么。济南名士多,自己家里不能种白莲,可能是买回家去,插在古瓶里,用清水养起来,放在书斋里的吧。

荷开的日子,真的可以给俗世多出一些绝尘的风姿绰约。

一天,一位友人来到老舍家,热情地邀请他一同去大明湖游玩,顺便买点荷花回来。老舍心里暗自琢磨:我自己种的白莲难道还比不上湖里的?就笑着对友人说:“何必去花钱买呢,我这两盆白莲开得也不错呀!”其实,老舍打心眼里不想去。济南的夏天酷热难耐,又闷又湿,去游大明湖,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煎熬。他更愿意舒舒服服地待在家里,煮上一盘翠绿的毛豆角,斟上一杯清冽的莲花白,再即兴创作两首以自种白莲为主题的诗,那才叫风雅惬意呢!友人看着眼前这两盆娇艳欲滴的白莲花,轻轻点了点头。老舍见状,赶忙吩咐家中厨房煮上毛豆角,还想着能不能到外面买些新鲜的核桃回来。安排妥当后,他便兴致勃勃地到书房去找自己的诗稿。友人静静地站在屋前,独自欣赏着两盆亭亭玉立的白莲花。

当老舍从书房出来,满心欢喜地来到院中时,瞬间傻了眼,眼睛瞪得大大的,只见两盆白莲的花瓣只剩下孤零零的两瓣,其余的都被友人揪了下来,紧紧地握在他的手里。老舍半天都说不出话来。可友人却满脸洋溢着兴奋与得意,笑嘻嘻地说:“这几朵也足够了,不用再跑到湖里去买啦。其实门口卖菜的也有卖的,只不过没有湖上的新鲜、便宜。你这花瓣不算太嫩了,不过也能凑合着用。”说完,匆匆奔向厨房,大声叫着老舍的总管事兼厨子老田:“老田,把这些莲瓣用好香油炸炸。外面的老瓣就别要了,炸里面那嫩的。”老田是老舍特意从北平请来的,他和老舍一样,对济南的这些独特典故一无所知,一脸疑惑地问道:“这能治什么病啊?烫伤吗?”友人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治烫伤?这是吃的!味道美极了!你没瞧见菜挑子上,一把一把的莲瓣卖得很火吗?”

这一番折腾,让老舍原本的好心情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写诗的雅兴也荡然无存。他站在原地哭笑不得,心中满是无奈与怅惘。

友人说的吃莲花,实际上是老济南夏天的一道风味菜:炸荷花。



小时候,听父亲说起过,炸荷花,主要的原料是白荷花初绽时最鲜嫩的内层花瓣,而且,需是含苞欲放之际,取其花心最嫩的花瓣。一般老百姓家庭的做法很简单:先将清晨露水尚未晒干的荷花瓣轻展开,清水洗净,待油五成热时,裹上一层由新鲜鸡蛋、细白糖与面粉调制的金黄面糊,然后,一瓣瓣放入油锅,记住,花瓣一次不宜放得太多,需不停地搅动,稍炸一会儿,炸至浅黄酥脆,捞出入盘。

老济南的饭庄和酒楼则会以更精妙的技法呈现这道时令佳肴:首先精选开放初期的完整荷花瓣,以泉水涤净后,用素白纱布吸去浮水,巧手切除花托部分。取细腻红豆沙填入花瓣中央,顺势叠合封口备用。另取蛋清入汤盘,以竹筷顺时针搅打至雪浪翻涌状,再调入适量精面粉调成均匀糊浆。

烹制时,油温一定要控制好,要像对待情书一样小心翼翼。铁锅注入上等猪油后,待油温升至三成热,将夹沙荷花瓣匀裹蛋清糊,轻轻滑入油锅,定型。随即,将净锅放到旺火之上,待油温渐升至六成热,持铲快速翻动花瓣复炸,多一成的热,都是对荷香的亵渎,直至其呈现莹润雪色。最后装盘时,筛撒一层色泽鲜亮的胭脂糖作点缀,红白相映如出水芙蓉缀丹霞。

此菜集“观、嗅、味”三绝于一体:观之若雪裹珊瑚,莹润剔透;嗅之隐约浮动着荷塘清气;食之则外皮酥脆如蝉翼,内里绵软似云絮,红豆沙的甜糯与荷花特有的清雅芬芳在唇齿间交融,令人回味时犹觉缕缕幽香萦绕颊齿。

800年前的临安茶肆,文人取荷瓣入馔的风雅,成就了这道穿越时空的酥香。如今,白荷微绽,济南人知道,属于夏日的酥脆时刻到了。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