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徐敏
从来没有一个女子像李清照那样,曾经拥有那么多,后来又失去得那么彻底。
她出生在世代书香之家,父亲李格非是熙宁年间进士,生母身份高贵,是歧国公王珪的长女。不过生母早逝,父亲续娶的继母也是一名“善文”的女子,她对李清照关爱有加。更幸运的是,父母不仅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在思想上也十分开明,给了李清照极为自由和宽松的成长环境。他们不轻视和束缚女性,一定程度上任由女儿身心自由发展。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才气有学养,有个性有胆识的古代女子形象。
谁家的女孩子会和朋友喝醉了酒肆意玩耍,以至于忘了回家呢?李清照会啊。于她而言,这是一个多么愉快而浪漫的黄昏啊。可以想象,即便是带着酒气笑着闹着回家,父母也顶多嗔怪她几句。所以在回忆这样的场景时,词作的底色是轻盈的,欢愉的。
不太有人注意到,李清照的诗作中经常出现的意象除了酒、花、雁之外,还有黄昏。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写在一个重阳节的黄昏。元代伊世珍《琅嬛记》载,李清照在新婚后不久的重阳节写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对这首词作赞赏有加,同时比试之心大起。不过他作了五十阕词,皆不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
这个传说不一定是真的,但是词作最后三句确实写得缱绻而缠绵,还有一丝黯然销魂的相思,感染力很强。这是一个天空中笼罩着薄雾和浓云的天气,女子百无聊赖,看着香炉中的瑞脑香慢慢燃烧打发时间。重阳时节,凉意在夜里传入帐幔。时至傍晚,女子还是打起精神饮酒赏菊以过重阳,不过想起牵挂之人并不在身边,美丽的容颜比菊花还要消瘦。这一句也堪称是宋词中“愁”“瘦”美学的巅峰表达,其中既有情感的温度,也有词人卓越的创造力。
这可能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也是她拥有最多的时期。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的李清照与出身宰相之家的赵明诚结婚,婚后度过了数年琴瑟和谐、赌书泼茶的美好岁月。贤明的父母,情投意合的丈夫,还有优渥的社会地位和冠绝时代的艺术才华,命运把能馈赠给李清照的礼物,毫不吝啬地全部倾囊相授。那时候的李清照,站在了时代和命运的最高处。所以即便在这个重阳节的黄昏,词人因为思念丈夫而憔悴,她依然是幸福而充盈的。
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小重山》这首词的解读更复杂一些。因为李清照作品均没有编年,所以很难从词人的境遇入手去解读她的词作。
如果我们抛开附加在词作或者女词人身上各种不确定的解读,纯粹从文学的视角去审视这首词,或许更能读出它的曼妙之处。这首词像是它所写的早春那么轻柔,那么清澈,让读者不忍心给它附加沉重的情绪。春到长门,红梅初开,即将到来的是昂扬的春天,在这样的春日里泡上一瓯春茶,闲适而惬意。
上阕写的是较为笼统的早春活动,下阕的时间则来到了一个具体的黄昏。层层花影,溶溶淡月,如此赏心悦目的景致,词人忍不住呼出“好黄昏”!想起过去两年三次辜负春光,今年归来后一定要好好享受这春意。这其实是一以贯之的文人们对春日的感情:惊艳于春的美好,又唯恐春意匆匆而逝。
当然,我们对词作的解读不可能如此单纯,实际上词作中确实两处非常值得探讨。一处是首句使用的“长门”典故,长门是失宠的陈皇后居住的地方,词人用这个典故是否另有隐喻?另一处是“二年三度负东君”,这句并非泛写春光,如此具体的描述必有所指。两年三度错过春光,可能有一年是闰年,这一年首尾皆有立春日。那词人为何会连续两年错过春光?她又是从何处回归何处?
于是,这首词的意蕴就变得复杂起来,初见的澄澈也逐渐暗淡下来。有人说是李清照开始受到丈夫的冷落;也有人赋予了政治意义的解读,认为春日意味着元祐党禁的解除。我们已经无法弄清词人的准确心境,不过会隐隐觉得,李清照似乎开始逐渐失去她所拥有的东西了。
汹涌时代的洪流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靖康之难后,李清照也随之飘零辗转,丈夫猝然离世,所藏文物一件一件流失,“改嫁风波”又带来沉重的精神损伤,甚至连安定生活都成了奢侈之事。只有独属于她的艺术创造力不但没有失去,经过时代和人生风雨的锤炼反而愈加纯熟、精深。
李清照还在不停地失去。直到荒凉的晚年,在一个下雨的黄昏,她守着遍地黄花,独自忧愁。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